第418章 三足鼎立(1/2)
第418章 三足鼎立
外黄一战,不只是桓温军事生涯,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挫折,由慕容恪这个鲜卑名帅亲手奉上。
不过,失败的苦果虽然酸涩,但至少保全了有用之身,他又不是姚襄,他的容错空间不小,他败的起。
在桓冲的接应下,桓温及其僚佐最终顺利撤回雕阳,也救下了相当一部分军事力量,
尤其是毛穆之、邓遐、戴施等晋军將领,也都摆脱燕军追杀,各自返回。
兵马、钱粮、装备损失再多,都可以重新徵召、训练、打造,但荆州集团的精英们,
若是损折太多,可就真的伤筋动骨了。
当然,外黄之役,桓温的损失確实难以用轻鬆、寻常之类的词眼来形容。
那些占据半数的杂牌、僕从、丁夫之流队伍就不说了,真正痛入骨髓的,还得是荆州精锐。
近三万上游精兵,久经训练,忠心耿耿,一路隨他北上,饮马大河,本该荣归故里,
但最终带回去的,却是丧讯噩耗。
外黄一战,就给桓温干掉了近万卒,这种痛楚,可不是一句“捲土重来”的自慰便能轻易抚平了。
一想起回到荆州,踏足江陵,面对那满城素的情景,便如桓温这样心如铁石的一代豪杰,也不免懦懦。
当然,江陵的事还太远,撤回睢阳的桓温,紧接著面对的,便是雪崩一般的中原局势在外黄之战结束后,慕容恪並没有深追,对桓温晋军穷追猛打,而是及时收兵,带著俘虏与斩获,进驻襄邑休整,同时窥探睢阳。
一则有桓冲援兵,晋军犹有一战之力;二则燕军南下兵、作战的过程,又何尝不煎熬,也已到筋疲力竭的地步;三则慕容恪的战役目標已经完成,击破桓温,收治中原。
而雕阳,在桓温返回后,几乎成为败军收容所,除了来自西面的败兵,同时还有稿方向的溃卒。
作为普军北伐势盛之时,燕军在河南所剩唯二的堡壁,滑台虽因桓温主力所在而吸引了绝大部分目光,但那边同样发生了异常峙。
只不过比起慕容评败走滑台,襄阳王慕容军那边,则属於主动收缩,以避锋芒。整体情况上,稿燕军要比滑台这边好的多。
慕容恪对普军反击的酝酿,自然也包括稿战场,甚至於,硫那边的动作,还要早上两日。
扫平乐陵朱禿的叛乱后,慕容恪与护军將军、南冀州刺史慕容强有过一番交待。於是,慕容行动於西面时,在稿方向,慕容强也率一支燕骑劲旅渡河,间道奔袭码。
在慕容军与慕容强的里应外合之下,军心、士气、体力同样衰败不堪的东路晋军,惨遭败绩。
在桓温决定撤军之后,也同时遣快马通知东路军的荀羡,要求其相机撤军。然而,东路晋军人数虽眾,但战力低下,行动力更弱。
慕容强的动作,却更快,东路普军还未正式启程,来自燕军的反击已至。
东路军的失败,比起桓温还要惨澹,不论如何,桓温还一路南撤几百里,与慕容恪相持多日,甚至在韦邑还坚忍地打了一场反击胜仗,即便外黄战败,还是得以保存部分实力,回到睢阳.:::
荀羡那边则不然,那是一点反抗能力都不能显现,在燕军的內外夹攻之下,直接宣告崩溃。
段黑率领的齐军毫无抵抗心思,察觉到燕军反击之犀利,直接不战而走,向东平方向逃亡。至於那些僕从军队,能不临阵叛乱,都算其仁义了。
大败之际,荀羡也努力维持部队,但都告无用,最终在郗曇的建议下,率军沿来路,
直往徐州溃去。
还有一部分助战的荆州兵马,则是向南逃亡,直奔睢阳这座前进基地,但其主將刘泓阵亡於燕军的追杀中,这也是桓温北伐以来,晋军损失最高级的將领。
最终从稿逃回的普军,只有两千来人。
至此,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评估,东西两路普军,除荆扬徐三州正规军外,把僕从、民夫都算上,十万之眾,大半损失在燕军的反击当中,或死、或降、或走散、或失踪.
而桓温北伐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也吐出了大半,那些攻克的土地城池、收服的人心民意,都在燕军的强势反击之下,支离破碎。
所幸,桓温的失败,是有限度的,可托底的,不似殷浩山桑惨败那般一泻千里。
在雕阳,桓温用了半个月时间,重新集结组织起来三万人马,总算缓过劲儿来,重整旗鼓,也挡住了燕军反击下兗州再度沦陷的滚滚浪潮,使晋军的战旗,依旧能够稳稳扎在淮北。
慕容恪那边在经过休整之后,也曾派军东下,向雕阳进发,当然那只是试探而已,在桓温集结精锐,背靠睢阳发起一次反击之后,慕容恪又果断缩了回去。
而在雕阳品尝失败苦果的日子里,充州局势再度沸腾起来,只不过这一回由燕军掀起。
事实上也不需他们做更多东西,就和当初仓垣之战后的影响一般,当稿、外黄两仗的结果传开后,充州各郡又上演了一场变色的戏码。
曾经高举义旗、喜迎王师的中原豪强们,又纷纷斩断与东普的大义联繫,將家中收好的燕旗树起来,重回燕国忠臣顺民的身份。
这很豪强,很士族,但身处如此乱战之地,审时度势、身段柔软是必要的手段,是生存之本能。
对於这些墙头草,慕容恪也並未苛责,强行压下了军中报復的声音,在盯著睢阳的同时,还叫人广发文,向中原各州士民宣告:既往不咎!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慕容恪的招抚政策之下,以一种令人震惊的速度安定下来,各地豪强自守其地,各安其眾,但是重回燕统。
不得不说,慕容恪这几年,在北伐打出的威名与声名,还是相当具备说服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