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三足鼎立(2/2)
当然了,慕容恪的宽恕,只是针对那些普通士民,不管是为了震群小,抑或是排解燕军內部的愤怒,必要的惩戒与报復措施还是要採取的,只是不能扩大化。
被慕容恪拿来当杀鸡猴典型的,正是此前的赵魏降將李歷、高昌。
这二人在投靠燕国后,还是得到厚待的,虽然虚多实少,但地位还是在那里,部眾也未打散,还在充州给其地盘屯成,
结果桓温一来,燕军失利,二者反叛动作也利索得很。虽然他们可以辩解,说迫不得已,说又不止他们,但在燕国这边,他们就是叛臣,需要诛灭,以做效尤。
於是,稿的慕容军、慕容强两部,在击破东路普军,收復丘等充州大城后,又很快重整兵马,奉命东进,收復充州东部郡县,打击高昌、李歷二叛,乃至背后的段齐。
比时,高昌在济北,李歷在东平,面对慕容强所率燕军,二者根本没有抵抗能力。
想投降,燕军不许;想求援,段黑在泰山郡构建防御,晋军逃的远,则更加指望不上;而靠自己,魔下部眾没有分崩离析,都只是燕军没有直接来攻。
当燕军东进之后,这两名从羯赵末年以来便挣扎於北方的名宦、军阀,也走到了尽头高昌不知谁给他的勇气,竟率眾迎击,结果遭遇一场摧枯拉朽的失败,本人也被擒斩。
李歷不甘受缚,也不敢与燕军作战,只率小部分亲信扈从,护著家人,逃往泰山。结果未至泰山,便遭扈从背反,同样没能逃过族灭下场,本人首级,也被献燕军。
到八月初,充州局势渐定,慕容恪、桓温虽仍在睢阳一线对峙,罢战已久,並且,都有些无心再战的意思。
桓温忙著止损,忙著恢復善后,而慕容恪这边,要收拾的烂摊子,比之桓温丝毫不小。
事实上,在慕容恪这里,当高昌、李歷二叛臣被討平,这场战爭就基本结束了。中原一番大乱,东普国力损失巨大,燕国又何尝不是,他们痛楚又岂止於充州?
晋燕双方,都有些打不下去了,双方也都意识到这一点。
於是,在慕容恪主动派人前往雕阳,向桓温表以休战之意后,桓温这边也积极反馈,
他得撤军,他得回荆州了,以防朝廷“偷家”。
当北伐失利的消息传回建康后,隔著上千里,桓温都能感受到身后的躁动..::
也无需达成什么纸面协议,只需一种默契,一种当世有数豪杰的信誉即可。
八月中旬,桓温、慕容恪不约而同,各自撤退军,桓温北伐、中原大战,也由此彻底告一段落。
慕容恪那边暂且不表,但桓温,儼然是带著些许失意踏上返程的。在率军离开睢阳时,桓温心中仍不禁默默嘆息:早听景兴致言,及早撤军便好了.....
也是这个时候,桓温对“急流勇退”、“过犹不及”之类的词语,有了更深刻的感触桓温此番北伐,仅从战果上来说,其实还是相当丰硕,一路北上,连败姚襄、燕军,
所破敌眾达十万,收復土地,影响的人口,则更加庞大。
兗州虽得而復失,但徐豫二州却得到全面的收復,殷浩耗费无数钱粮,都不曾完全实现的成绩,在桓温半年就成就了,並得到巩固。
稿那边荀羡担责,外黄战败,实非战之罪,实在瑕不掩瑜。即便不用春秋笔法,桓温在这次北伐中的表现与功绩,也是可圈可点,堪称辉煌。
让他感到难受的,除了荆州精锐的重大损失之外,更重要的,是外黄之败导致的政治利益的损失,难以估量。
北伐让桓温成功获取了巨大的权力与威望,但外黄之役,儼然给他隆重的威望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具体造成了多大影响,大抵只有回师之后,再慢慢体会了。
而引发桓温后悔的,显然不是兵败,而是撤军的不及时。
倘若在事不可为之时,能够及早撤退,巔峰落幕,即便充州地区得而復失,也可以罪於留守將臣,而不至於让他桓公直面失败,置於让人审视、怀疑的境地..:::,
更为关键的,是桓温並非认不清形势,看不到风险,只是耽於荣耀与功勋,再加被激发的野望与急切作崇,使他丧失了平日里的冷静与理智,乃有此败。
在回军途中,桓温在反思此次北伐得失的同时,也默默做好了下一步计划。
首先回荆州,不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下属將土,都需要休养,舔伤口,恢復土气。
不论如何,荆州才是他的基本盘,荆州稳了,这大权就仍是他掌中之物,至於建康朝廷的些许风波,岂能动摇中流砥柱?
而中原,桓温决定,暂时放手,交给那些公卿大臣、王谢之流。亲眼亲身经歷过一遭后,桓温確认,中原真的烂透了,让朝廷去头疼,给那些朝臣找点事情做,免得全盯著他在桓温回师,直面东晋內部的风浪之时,慕容恪在重新撑起燕国大河一线局面后,也上书蓟城,给慕容偽提了一系列的建议。
条陈许多,但核心只一条,偃武修文、休养生息,经过连年的战爭,尤其是连续的大战,燕国从南到北、自东而西,都需要休息。
否则,燕国內部的骚乱永远不会平息,燕国也无法拖著一身的衰弱与疲惫,去爭锋去扩张。
另一方面,对燕国下一步的军事目標,慕容恪也明確提出,择机先取青州,灭段龕,
彻底巩固河北地区的安全。
在这次中原乱战、普军交锋中,段齐表现得相当活跃,也成功吸引了燕国的注意。而隨著桓温北伐的浩荡潮水退去,留下的段龕可就尷尬了。
他將直面燕军的威胁,而普军能够给他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完全可以预见,是不多的..::
明显的是,当晋燕相继调整战略之后,秦晋燕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更加稳固了。站在歷史的高度,桓温此番北伐与燕交锋,彻底奠定了“新三国”长期对抗的基础。
於当下的苟秦而言,晋燕两败俱伤,则给於秦国一个难得的宽鬆的战略空间,使其放心西顾,收拾凉州。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