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桓温北伐(2/2)
战爭这玩意,是没有绝对的,就像当年桓温率师伐蜀,与成汉军队大战之时,形势不利,若非意外地將撤军令变成进攻的鼓声,岂有那场大胜,就算最终能打进成都,也必然经歷一些波折。
建康终究是东普朝廷的门面,桓温掌权自然要更加顾忌,总是不能出现,他在前方轰轰烈烈北伐的同时,江东士民在北虏攻掠下水深火热....:
事实上,面对淮南时局,有大胆激进的幕僚,给桓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比如,趁扬州实力大损,朝廷虚弱,直接引军东下,占了建康,把朝廷彻底掌握在手中。
又或者,屯兵上游,隔岸观火,待时而动,甚至可以耍点手段,让姚襄成功打过江去。
借姚襄之手,把建康与江东那些士族门阀清理一遍,而后桓公再以勤王救难之臣的身份,率军剿灭姚襄,收拾河山。
待到那时,大普的江山,可就名副其实地掌握在他桓公手里,他桓公也將是真正的前途无量,那是对桓温以及桓氏家族最有利的情况。
对於这两条建议,若说桓温不心动,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后一条。然而,
细思之后,桓温还是强行忍住那颗蓬勃跳跃的野心,拒绝了。
既为声名所累,更因为荆州集团內部状况,也不允许桓温行此悖逆之事。
过去这些年,靠著非凡的个人魅力,出眾的军政能力,以及伐蜀之功,桓温在荆州网罗了一大批东普的文臣武將。
北方大乱之后,又高举北伐大义,获得了大批士眾的支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可以看到桓温上位,执掌大权,甚至坐视他擅权,但绝不包括支持他篡权。
那是破坏东普政治生態、破坏潜规则的行为,尤其对那些士族出身的精英们来说。他们团结在桓温摩下,期望有所作为,但对桓温也绝不是死心塌地。
说到底,仅靠一个伐蜀之功,还不足以让桓温拥有改天换地的威望,他还需努力奋进。
平心而论,移祸江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不过,也许是桓温不想也不敢再等下去了,也许是他不认为姚襄真的具备突破谢尚防线的能力,又或许是桓温心中还存有一丝北伐大业的理想光辉.....
总之,重重顾虑之后,桓温终究放弃那些极具诱惑的急功近利的想法,而选择按部就班,稳步进取。
冒头的姚襄,也足够资格,成为桓温掌权后的第一个目標。其实力更弱,但对东晋的影响更深、破坏更大,正好用来提升威望。
事实摆在那里,比起突破关中天险去打苟秦,打姚襄,不说手拿把,胜利的可能性是肉眼可见更高的。
而密切关注著天下形势变化的秦国这边,隨著时间推移,与各方面消息的匯总,也基本確定桓温的下一步动向了。
基於此,对姚军在下邳的胜利,在徐州方面的扩张,苟政实在很难给一个过高的评价。毕竟,桓温这头猛虎,已然开始露出猿牙了。
但话说出来,面对当前局面,姚襄又岂有其他选择?这个时代的中原,是先天不足,后天有缺,想要赖以成就王业,面临的压力与困阻,与汉末时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姚襄已经做到渡淮南下、威压江东的地步,想要获得突破,他就只有儘可能堵住周边的漏洞,而后面对晋军的威胁。
“再探,再报!”思吟几许,苟政悠然一嘆,对朱晃道:“另外,桓温的动向,加紧探查!”
“大王,这两年,別部探事在荆州布置,进展始终不顺.....:”朱晃微微低头,轻声道。
“不惜一切代价!”苟政冷冷地斥了句,微微一顿,又轻声道:“儘量!”
“诺!”朱晃不敢再多言,躬身应道。
北人南下做间谍,仅一个口音,便是大问题,哪怕人来人往的江陵城,也不是外乡人能够隨便隱匿行跡的。
至於用南人,光一个忠诚信任问题,便是个巨大的门槛。
因此,自苟政的司军別部成立以来,在其他方向,都或多或少,有所建树。
唯有南方,屡屡受挫,尤其江陵,桓温那边似乎也有所警觉,去年还加强了对外来人口的甄別与排查。
苟政也不是不明白其中的困难,只不过,此时他过分关心桓温的动向罢了。
从桓公掌权开始,他的一举一动,都或將牵扯著天下局势的演变,尤其这么个的紧张局面下。
並没有让苟政等太久,进入三月之后,他关切的所有消息,纷至沓来。
先是姚襄,他在傲娇了几个月后,终於遣使西赴长安,对苟政去年冬季释放的善意,做出答覆。
姚襄终是放下了矜持,表示愿意与秦王消除旧怨,並力协心,共抗普军。
姚襄还向苟政提出要求,希望他能支援一批战马、军械,当然最关键的,是请苟政自洛阳、武关出兵,威胁南阳、荆州,牵制桓温。
虽然对姚襄的请求,苟政一条也不会答应,但见姚襄这样一个“老冤家”如此折腰服软,苟政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也没保持多久,因为很快又有消息传来,姚襄在与秦国勾搭的同时,同时也遣其弟姚单北上,向燕国投降。
显然,姚襄大抵也清楚,苟政这边是靠不住的,面对周遭的险恶形势,只有燕国能帮他破局了。
就充州慕容军所部,离姚襄可近,哪怕不发兵救援,只是作为姚羌將士的退路与靠山都能大大提升士气,稳定军心。
乃至於,能够不背刺捣乱,也是好的。另外,比起普国,燕国显然更能容忍姚襄在中原立足,拒之门外的可能性不大。
这个建议,当然是权翼献上的,而把姚襄逼到这个份儿上,只有一个原因:
桓温发兵,沿江东下,北伐姚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