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桓温北伐(1/2)
第406章 桓温北伐
“现下徐州局势如何?”听完徐州战局发展,苟政食指轻轻地敲击几下书案,思著问道。
“稟大王,段黑兵败之后,一路逃至郑县,方才稳住阵脚。据报,段黑正於县,收拢溃卒,重整旗鼓,补充兵源、军械,与姚军对峙!”朱晃稟道:
“下邳告捷后,姚襄以姚益为平东將军,都督徐州诸军事,姚周两部已然合流,南压荀羡,北抗段。”
沉吟少许,苟政终是嘆息著表示道:“那又如何,徐州问题终究没能得到解决,依旧面临著夹击。为了填补徐州的窟窿,还把姚益等干將与上万兵马搭进去......”
说著说著,苟政就忍不住摇起了头,显然在姚襄对徐州军事的处置上,並不是太认同。
下邳之战,仅从战术层面来看,姚襄获取了胜利,还是大胜,甚至实现对徐州这块肥田脾地的染指。
然而从战略上看,依旧处在十分被动的局面,段军败而不溃,犹有余力对徐州造成威胁。
谢尚引段军南下的目標,可以说完美实现,周军损失惨重,几为姚军所並,
段军也受重挫,无法趁机兼併徐州,最主要的,姚襄的军力与注意力被实实在在牵扯开了。
就苟政的立场,下邳之战、徐州局面,只能说勉强满意,至少没出现段军取徐州,配合普军將姚襄歼灭,这种最坏的结果。
但是,以苟政的眼光看来,姚襄的处境依旧不乐观,甚至已经处在危险边缘问题的关键,不在於徐州,那里局势再复杂,打的再热闹,都只是次要战场,能造成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重点还在於姚襄,在於江北淮南。並且,时间进入晋永和十年春季之后,不管是对东普朝局,还是对姚襄之乱,主导权已然一步步落在桓温手里了。
出了姚襄这样一个大叛贼,北伐战果付诸流水,江西淮南一片糜烂,都城建康屡发警情,这一系列的后果,总是要有个说法的,不是冷处理就能图图遮掩过去的。
就算建康朝廷有这个想法与手段,桓温也不答应,他在江陵蛰伏准备、蓄势待发几年了,甚至忍著诸多非议与攻计,等的可不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隨著谢尚费心劳力,调兵遣將,终於將长江防线稳住,局势稍安。开春之后,桓温也终於发动“倒殷”计划。
不管怎么看,殷浩都是最適合拿来背锅的,他也一点都不冤枉,否则在他的北伐大略下,牵连死难的数以万计的东晋將士都难以目。
当桓温再度向普帝上表,歷数殷浩罪过,请废之,恰如水到渠成一般,几乎没有什么阻碍。
不管建康朝廷的公卿大臣们经过怎样一番热议,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字:詔允。
到这个地步,不管是朝里朝外的怨愤情绪,还是江北的紧张局面,都让建康朝廷没法再像过去那般从容了。
最关键的一点,大量扬州精甲,损折在殷浩的北伐中,使建康朝廷手中嫡系的军事力量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面对气势如虎的桓温及荆州精锐,哪里还有底气与骨气说不。
而隨看詔书下达,殷大名士彻底声名狼藉,走下歷史舞台,桓征西则正式走上东普的政治舞台中心,普廷的內外大权开始一步步朝桓温手中转移。
从桓温平蜀之后,建康与江陵之间,持续六七年的对抗平衡,到永和十年终以桓温的胜利而告终,这几乎可以说是个关键的歷史转折点。
在其中,殷浩的作用显然是格外“重要”的。
说起殷大名土,从山桑一路败绩到合肥,死了那么多將土,偏偏他毫髮无损,总是能从战场上求生,都不知是天赋,还是运气。
殷浩被贬庶人,徙东阳之信安,到最后依旧保持著名士风范,不形辞色。
对这个打心眼里瞧不上的“老对手”,桓温以胜利者的姿態,举荐他为尚书令,认为他“有德有言,朝廷用之足以仪行百”。
消息传至信安,殷大名士没有丝毫政治洁癖一般,欣然许之。
为表感激,手书一封,或许是过於患得患失,开闭信封数十次,以查谬误,
结果將一封空信送到桓温那儿::::
都没有解释的机会,桓温大怒,殷大名士失去挽尊的希望,彻底告別东普的政治舞台,声名俱毁,鬱鬱而终。
桓温上位,执掌大权,也正式接过北伐的旗帜,而他首先面临的,就是姚襄问题。
对建康来说,姚襄扎在淮南,实在太碍眼了,尤其陈兵合肥,窥伺歷阳,更让司马昱等人寢食难安,必须拔除这根钉子。
这大概也是同意桓温上位的条件之一,而对桓温来说,这也並不是什么大问题,左右不过改变一下目標罢了。
实事求是地讲,姚襄的突然发难,引发那么多连锁反应,改变中原、淮南军事形势,还是大大出乎桓温意料的。
不惊讶於姚襄降而復叛,这样的情况在东普再寻常不过了,意外的是其造成的深远影响,甚至直接成为自己压服朝廷上位掌权的契机。
在桓温及其心腹幕僚们的推演中,扳倒殷浩后的天下局面,该是晋燕秦三方並立,朝廷疲惫不堪,燕秦混乱未已。
届时,他將毫不犹豫,高举北伐大旗,率师出征,討伐苟秦,攻取关中,布子西北,奠定驱逐北虏、一统天下的最终格局。
一直以来,桓温也是按照这个预设筹备的,他的诸多军事动员准备,也都是衝著苟秦去的。
就衝著苟秦在普廷的恶劣名声,衝著关中战略形胜,以及苟政对他桓公的蔑视(拒绝献璽),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比起燕国,关中既近,苟秦且弱。
至於中原的摊子,暂时由王谢为首的那些门阀去收拾,桓温既不想给朝廷擦屁股,也正可利用他们与燕国互相牵制,免得给自己的伐秦大业添乱。
但千算万算,不曾料到姚襄这样大一个变数,直接捅到建康朝廷的腰眼上了面对姚襄纵横淮南、虎视江东的局面,桓温也不能不管,朝廷屁股底下的屎再多,也得帮忙擦。
毕竟,桓温也不希望,自己在轰轰烈烈北伐的同时,朝廷那边再出岔子。虽然谢尚把长江防线守得很好,但万一就被姚襄打过江,打到建康城下去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