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局势(2/2)
因此福建、广州对於朱翊钧的开海政策也不牴触,甚至执行的反而不错。
大家都很珍惜开海的机会,想著好好发展经济,提升政绩,而不是给自己招灾。
对此,朱翊钧很满意。
除过开海的事情,朱翊钧最关注的就是辽东了。
辽东地区经过大明军队三个月的围剿,戚继光已经开始遣返部队了,因为正面战场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士兵了。
遣返军队,减少粮损耗。
不得不说,戚继光作为统帅,责任心还是很强的。
知道给朝廷省钱,当然,也可能是张居正心疼国库了。
但是无所谓,戚继光这些天的战绩就摆在那。
甚至朱翊钧这三个月来也算是过了一把宪宗的癮。
作为一个歷史学生,你要问他看过的大明实录中,谁的实录最可怕,那必然是宪宗。
宪宗辽东犁庭扫穴、湖广改土归流,虽然是很大的功绩,但是如果真的在实录中看这些功绩,很多人或许就明白为什么歷史上的儒家总那么爱反对战爭,甚至关心蛮夷了。
因为宪宗的实录实在是血腥,动輒某年某月某日斩首多少,攻破什么什么寨,杀多少人,斩首多少,俘虏多少。
这和朱元璋、朱棣的实录还不太一样。
他们在位期间的战爭虽然也频繁,但是都是大战,那实录读起来只觉得威风凛凛。
但是宪宗不同,朱翊钧只能在宪宗的实录中看到几十斩首、十几斩首、甚至几个斩首。
那些地名也很少有什么什么城,很多从名字看就知道是什么村落、什么寨子后世很多人喜欢拿印第安人什么的嘲讽美的,朱翊钧就从不干这事。
因为经常乾的话,子弹迟早拐弯打在自己的脑袋上。
而就在这三个月,朱翊钧就体验到了这样的待遇。
每隔几日,明军就发来奏报,说自己攻破了什么寨,杀了多少人。
这样的军报每天都有,甚至一天可能有好几份。
一开始朱翊钧还会计算一下今天大明杀死了多少女真人,到了后来,朱翊钧就只关心这些战报中明军的损失。
甚至到了最后一个月,朱翊钧连明军的损失都不关心了。
“难怪身居高位者往往冷血无情,人不是天生冷血无情的,而是在这位置上坐久了,见得多了,麻木了吧。”
朱翊钧感慨。
朱翊钧的確没有想到战报居然也可以如此频繁。
或者说,中央集权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像这样的低微衝突也需要经过皇帝的过目。
也难怪后来的方歷皇帝开始怠政。
怠政並不意味著不理朝政。
但是方歷之所以敢怠政,其中未必没有鸡毛蒜皮的小事太多的缘故。
除过这些事情,俺答汗和贵族们的勾心斗角也被朱翊钧看在眼中。
“蒙古人要废掉了。”
朱翊钧摇了摇头,蒙古人在这位大汗的带领下迎来了復兴,但同时也在这位大汗的带领下,迎来了衰败。
游牧民族学习大明搞都城、耕地、这不是纯纯搞笑吗?
这些措施的確可以让牧民的日子过得好点,但也仅此而已了。
牧民却因此失去了最重要的机动性。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的征伐难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俺答汗的这些措施的確有好处,蒙古人有了定居点,那么就可以进行稳定的贸易,那么蒙古人也將会市民化。
迎来城市经济。
出现市民阶层。
只要蒙古人出现了市民阶层,那么蒙古精通骑射的牧民只会越来越少。
愿意参战打仗的牧民也会越来越少。
这是可以肯定的事情,后来的准格尔就是如此。
准格尔汗国虽然还是一个蒙古人建立的国家,但是其早已经不是什么游牧民族了。
那会儿的俄罗斯人都到外东北地区了。
欧亚大市场已经建立,稳定的贸易路线也已经建立。
因此准格尔汗国的蒙古人已经开始定居。
这为准格尔的蒙古人接触火器提供了基础的条件。
而现在蒙古人也有了稳定的商路,也有了给他们贩卖火器的国家,甚至他们內部也开始筑造城市。
朱翊钧对此很满意,他不会想著对蒙古人做什么。
歷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那就是打这些草原蛮子,永远都是亏本的。
永远。
在火车被发明出来以前,朱翊钧不会对蒙古以及西域地区用一次兵。
反正这帮人今后也不会闹出什么乱子。
朱翊钧可以慢慢等他们。
最后最让朱翊钧满意的就是暹罗、寮国等国家的反应了。
朱翊钧非常的满意。
要知道朱翊钧去联繫的国家可不止这些,还有什么兰纳之类的小国家。
这些国家朱翊钧也没有忘记,他找人联繫了很多土司以及掌权者,商量反抗缅甸统治。
朱翊钧对於中南半岛的態度一直都是很明確的。
那就是统治缅甸,利益均分。
简而言之,就是说,大明对於缅甸地区志在必得,要纳入直接统治,至於中南半岛本身,大明则更倾向於均衡统治。
不追求所谓的统一,但是追求不威胁大明的地位。
对此朱翊钧还是有信心的,因为剩下的国家如遇罗之类的,他们都是有弱点的。
其中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海岸线。
这些国家看著小,但是海岸线却不短。
日本的距离大明是真的远,但是像远罗这样的国家距离大明还是不算太远的,至少对於这些国家出动大明的航队算不上冒险。
所以朱翊钧对这些国家算不上忌禪,就算也由內陆国家,但是这样的国家体量太小,实在不值得朱翊钧去忌惮。
“莽应龙啊,莽应龙,你最好死的早点,不然我怕你亲眼见到自己一手打造的国家崩塌。”
朱翊钧优哉游哉的喝了一口茶,暗自想到,如果说一开始他的想法是坐等莽应龙死了再打缅甸的话,经过这一番主动的联繫,朱翊钧对於莽应龙死不死以及无所谓了。
没办法,不知道是因为使臣太给力,还是说这些国家苦缅甸久矣,总之这些国家见到大明的使臣就投怀送抱,一个个赌咒发誓,只要天兵將至,他们必然起兵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