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局势(1/2)
第99章 局势
组建包围网是朱翊钧穿越之初就诞生的想法,
缅甸看著巨大无比,相当可怕,几乎一统中南半岛,但是人口就在那里放著。
体量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不过缅甸地形並不利於大规模进军,但是好处也有,那就是缅甸很怕数面来攻。
一旦大明南下,寮国西进,暹罗北上,朱翊钧还真不相信缅甸能撑得住。
有这个本事还在西南待著干嘛,直接去江南不好吗?
虽然歷史上单靠大明自己的实力也能吊打缅甸,但还是那句话,穿越者就是要用最小、最有性价比的办法解决纷爭,不然穿越就毫无意义。
最重要的是大明现在要干的事情太多了,每一笔钱都是相当重要的。
朱翊钧一丝一毫都不想浪费。
而且合纵连横可以增强大明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
在朱翊钧看来,歷史上大明徵战缅甸可以说是亏爆了。
明明可以以救世主的形象联合各国灭缅甸,但是最终还是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当然,也不算是一个人,但终究没有获得什么感激。
毕竟是寮国等国家先反抗,大明才来的。
现在则不同,大明先联繫了这些国家,到时候再开战,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千万不要小看战爭盟主这个角色。
大英就是靠著组建反法联军才有后来那么高的声望的,奥地利多次组建反法联军,但是就最后一次没有下定决心,结果也恰好是最后一次反法联军大获成功。
只能说黑色幽默。
这导致奥地利在瓜分法兰西帝国的战后会议中失去了大量的利益。
现在的大明只要充当好战爭盟主的角色,那么战后就可以主持瓜分缅甸。
朱翊钧的诉求仅仅只有缅甸地区,遇罗只要不贪图缅甸地区,那就无所谓。
除此之外就是马六申地区。
但是鑑於歷史上遥罗也没有扩张到马六甲,因此这些国家和朱翊钧的战略並没有太大的衝突。
这便是能够放心的和这些国家合作的底层逻辑。
至於为什么朱翊钧会在万历八年就急不可耐的和遥罗、寮国等国家联繫,自然是因为以防万一。
比如蝴蝶效应什么的。
而且莽应龙的时日是真的不多了,战爭准备,国与国之间的商议等等也需要时间。
甚至大明的边境作战也需要准备。
朱翊钧自然不能怠慢。
转眼间,三个月便过去了。
京师的朱翊钧收到了各方的消息。
首先是山东威海卫。
经过张诚多次组织船队远洋,他们终於摸清楚了水文、气候等情况。
至少按照张诚的说法来看,威海卫舰队已经完全掌握了一条可以远洋的海路,確保每次航行不仅能远洋捕捞,还能保证一路上不会遭遇礁石。
朱翊钧对此很满意。
因为威海卫这三个月来,已经累计捕捞了数十头鯨鱼。
威海卫甚至因此繁荣起来,出现了很多商人收购鯨鱼肉、以及龙诞香等东西毕竟鯨鱼浑身都是宝。
可偏偏这片土地上没有捕鯨传统。
至於日本,別看日本在后世捕鯨活动很猖,但是那是后世,战国时代的日本是纯纯的大陆国家。
陆军为王。
类似於没有大航海时代开启的时候的英国人。
陆军都是很强的,反而海军没什么存在感。
虽然日本倭寇很出名,但是饶是后世有很多日本倭寇的吹子,但是也没听说倭寇有什么海战战绩。
大家都听过几十个倭寇追著数百、数千明君跑的段子,但是几条小船追著大明舰队跑的神话还是不存在的。
日本水师的实力甚至连朝鲜都不如。
就可见其多么烂了。
因此,在东海这片海域,鯨鱼居然没有人类国家去大规模捕捞。
所以產量是相当可观的。
朱翊钧对此也顾不上什么生態环保之类的说辞了。
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有些东西想要壮大,那么前提一定是得有利可图。
朱翊钧想要扩充舰队,那么舰队自己就需要盈利。
而对於远洋舰队而言,貌似也没有什么比捕鯨更加能盈利的方式了。
这个过程,欧洲人也经歷过。
或者说,欧洲人就在经歷。
千万不要小瞧捕鯨,捕鯨这个行当的暴利且不说,只说这个行业的存在,就养活了多少水手、船员。
拋开这些不谈,只说捕鯨这个行业导致一个国家可以保有多少远洋船只。
虽说这些船只都是捕鯨船,但是一样是远洋船只,关键时刻完全可以徵调,
当作军用。
除了威海卫舰队带来的好消息之外,上海虽然没有短时间內聚集大规模的航队的,码头的建造速度相当快,很多商人开始聚集上海。
没办法,上海水系发达,而且拥有天然优良港湾,不仅如此,还背靠很多发达城市,很多的商品都可运输过来。
一旦开海就是天然的贸易港口。
还有广州,广州对於香港也是非常的重视。
歷史上,广州能频繁和欧洲人打交道,那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因为广州在南边,距离更近之外,最重要的是广州地方比较穷。
这个时代的广州也是有土司的,耕地面积一样不高,还不是后世那个广东省因此广州的地方官员想尽办法发展经济,想来想去,他们只能把主意打到洋人身上。
因此葡萄牙人才能在当地官员的默许下租借澳门。
这些广东官员还真就图葡萄牙人给的那点钱,也贪图葡萄牙人定居以后在大明的进口贸易份额。
故而在大明,如果选一个地方最渴望开海,最渴望发展贸易的话,那么必然是广东,还有就是福建。
福建也算是难兄难弟了,福建多山少地,说句穷山恶水也不为过,当地的人要么往上润浙江,要么向下润广东,或者朝著西边润江西,实在不行就只能看著一望无际的海洋润南洋了。
总而言之,在福建,一定要学会润。
能够润出去的福建人才是好的福建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