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出名之后,遇到的都是好人(2/2)
“俺也一样。”
刊沟,出了正月之后,这条漕运要道虽然水量依然不多,但是好在没有结冰。
秦淮站在船首,这是他第二次走这条路了,只不过上次去的是彭城,这次是徐州。
站在他身侧的,除了张午师,还有也走过这条线路寻找石炭的邱二光。
当然,还有李杨。
“李公,让你来回奔波,秦淮心里实在有些过意不去。”
“秦县令说的哪里话,只要能够促成您跟使君的这次合作,我多跑两趟,又算得了什么。”李杨眼角含笑,非常诚恳回答。
秦淮不置可否,转而问道:
“李公,这次你面见使君,是否有提到帮我留在大关一事?”
李杨听罢,眼神有些躲闪:
“我说过了,使君说您的调令乃是圣人决定的,他没有左右圣人的能力。”
秦淮眼神微眯,李此言,明显是託词。
这个时期,一个县令的任命,正常的流程基本上是吏部銓选、中书门下覆核、皇帝御批,调动亦然。
但是对於远离长安的地方,比如岭南,或者藩镇割据比较强烈的地方,比如河北三镇,县令的任命大部分是节度使直接任命,然后上报吏部走个流程即可。
对於贡献度比较高的道,比如浙西道,长安一般在对官员考核政绩的时候,都会听取节度使或者观察使的意见,决定本地官员的任命。
比如句容县新上任的县令陈以升,就是这种调任路线。
但是这次不一样,李明显是想一口吃下浙西道,那么人事任命权,他一定会全力抢夺,掌握在自己手里。
整个浙西道,除了各地刺史常规的亲军,有战力的也就是李条和秦淮两个人而已。
既然李动了调走李条的心思,那把秦淮调走,也就成了顺手为之。
所以此次徐州之行,不管李什么態度,秦淮都要亲自去一趟。
“秦县令不要太过担心,使君也说了,还是希望让我请您过去当面交流。”
李杨见秦淮脸色不好,忙找补了一句。
秦淮摆摆手:
“我不是担心自己被调走,而是惦记著我大关那些瓶瓶罐罐,如今形势太过混乱,我怕我再也没有机会去研究清楚了。”
“李公,此次见面,可有什么指点於我?”
李杨闻言,作沉思状,良久才开口道:
“秦县令,我也不瞒您,我不知道使君这次为什么非要您过去,在我看来,这趟行程並不是必要的,可能使君有他自己的考虑吧。”
“李公觉得会是什么考量?”
“我也说不好,这次见过叔父,总感觉他比以前更著急了,像我以前去徐州,他总会留我下来住上一日再走,结果这次,连饭都没让我吃,就让我赶紧回来叫您来了。”
就在这时,从船舱里走出一人,对著李杨说道:
“你家叔父除了著急,可有什么其他症状?”
李杨见突然那的来人,男性中年,医者模样,疑惑道:
“秦县令,这位是..:?”
“哦,忘了给你介绍了,这位是人称丹徒神医的刘封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