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茶馆话事(1/2)
第316章 茶馆话事
灰濛濛的天色,浙沥沥的小雨。
hd区不怎么起眼的一条小巷,来往的路人都撑著雨伞或穿著雨衣前行。
一座装修看起来很简朴的茶馆,內部却別有乾坤,小桥流水、古色古香,极尽奢华。
二楼包间,两个人在茶盘前对坐。
华逸尘应约而来,脸色沉静地看著对面的何国华手上的动作。
何国华在沏茶,温杯、投茶、润茶、冲泡,动作不急不慢却又行云流水,一看便知是茶道老手。
不多时,何国华给华逸尘递去一杯茶,“宋代的陶瓷,钱塘的龙井,结合起来別有一番韵味,华总尝尝。”
华逸尘接过杯子,特意打量一眼所谓宋代的陶瓷杯,看不出什么名堂,“阅歷尚浅,不懂茶,我平常都只喝白开水,何总挑这地方恐怕要看错人了。”
何国华听了,哑然失笑。
他多少抱有一丝炫下茶道的意图,没想到华逸尘不按套路出牌,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他也不做纠缠,缓缓开口道:“院线再怎么发展,也要看影院数量的规模,
唯有体量才能带来质变。”
华逸尘虽不知他具体要说什么,但也轻点下额头,附和道:“这话不假。”
何国华接著说道:“而影院的生存,本质上则依赖於內容,也就是电影。”
华逸尘没接话,不动声色地看著他,等他下文。
“著眼於胶片电影。”何国华看著华逸尘,说道:“现如今传统市场多以第五代导演为主流,胶片电影的票房每年都由他们那些人贡献一半以上。”
华逸尘道:“拋开其他因素不谈,也只有他们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能通过票房赚钱。”
“嗯,確实。”何国华道,“资本青睞他们,发行商也愿意为他们的电影垫资发行,一来二去慢慢就形成一个资源垄断的圈子,大导一直是大导,多年来也没几个新导演冒头。”
华逸尘喝了口茶,有点涩,喝不来。
他放下茶杯,说道:“传统市场最大的隱形资本是胶片厂的老板,一部电影想要大规模上映就要印製几万份不止的胶片,这发行的硬性成本隨隨便便就是小几千万。
投资商又只投拍摄和后期,胶片发行的成本不关投资商的事,由导演自己负责。
新人导演能拉到投资还不行,这发行上的硬性成本才是最头痛的事,也是阻碍新导演出头的最大难关。
而发行资本又信赖大导,愿意给大导的电影垫资买胶片发行,至於新导演想垫资发行?基本上是有多远滚多远。
所以才造成了何总所言,大导一直是大导,多年来也没几个新导演冒头。”
何国华抿了一口茶,缓缓点著头。
“华总说得鞭辟入里。任由传统行业发展下去,这个现象也会一直延续下去3
“所以国家要推动数字电影行业嘛,不需要胶片,也就免去了发行上的硬性成本,整个行业结构也因此改变,从电影生產链的源头降低了导演入行的门槛。”
“可如此一来,传统行业那资本圈的垄断性质被打破,在发行上无法掌控这个行业了,传统资本既得利益受损,那些大导在行业中的地位也会堪忧。”
华逸尘静默了下,品了品这番话。
“发行资本通过大导赚钱,大导通过发行资本有了发行胶片的渠道,然后就有了带动中下层导演的资源。
小导演跟中层导演混,中层导演跟大导演混,而大导演则有介绍发行渠道的话语权。
然而这话语权在数字电影行业无效,换而言之如果那些大导进入数字电影行业,他们的行业地位会有所下降。
这也是国家推动数字电影发展三年了,几乎没有大导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
都是固步自封、圈地自萌的货色。”
何国华嘴角微扬,固步自封?圈地自萌?
到底是年轻人,说骂就骂,不带一丝委婉。
“也正是如此,大导没进我们这个新兴行业,那些以他们为圈子的中下层导演也就没来,或者说少之又少。
华总肯定也清楚,这几年的数字电影,多是半道入行的导演,非学院派的导演,或是以此为爱好和梦想的那类纯新人拍的。
质量低得可怜,数量也少得可怜,还是拿著国家补贴在拍,缺乏行业本身的活力和动力。
如此情形,我们这个数字电影行业,想要快速发展起来就太费时间了,也太被动了。
电影没发展起来,相应的,影院自然也难以快速发展。”
华逸尘微挑眉头,听出了何国华的话里有话。
“所以呢,何总想说什么?”
“要解决影院发展的事,就要解决数字电影的事;
要解决数字电影的事,首先要解决导演和製作公司;
要解决导演和製作公司,就要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
然而,市场规模就这么大,投资商也都不是傻子,肉眼可见的赚不到几个钱,为什么要投?”
华逸尘看著有稍许激动的何国华,隱隱觉得他要说重点了。
何国华往椅背靠了靠,跟华逸尘相视著,说出问题的解决方式。
“05年的时候,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出了一个办法。
把电影项目的投资份额分为多块,让投资商逐层溢价转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