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了解情况(1/2)
时间转眼推进到1980年1月20日。
林振凯携带著从作战基地推演出的涡扇9发动机改进资料抵达了1000研究所。抵达后,他迅速检查了所內几个正在运行的重点项目。
他首先查看了陈坚负责的歼轰7项目。该机型的气动外形已初步確定。在林振凯看来,这个设计虽隱约能看到与米格战斗机乃至后世歼16及苏30相似的设计源头,明显源於中央升力体的气动理念,但在细节上却有著显著差异。
米格战机更侧重於制空作战,歼16更侧重於多用途,而歼轰7的核心作战任务则非常明確,专注於中低空突防,核心能力在於携带飞弹和精確制导武器执行对地/对海打击任务,以及有限的空战能力。
眼下最大的瓶颈是关键试验设施的紧张。四川绵阳宝贵的风洞群正被歼7项目全力占用。由於歼7有国外客户订单且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整个航空工业系统都在集中资源保障该项目加速完成,以防客户流失。甚至连同样重要的歼8项目也被迫排队等候。这种资源高度倾斜的状態导致其他项目的风洞测试排期极其困难和缓慢。
见到长年不在的林振凯回到所里,陈坚立刻敲门进入了他的办公室。
陈坚迫不及待地反映了困难:“林主任,我们现在卡在气动设计的理论验证阶段,急等风洞数据来做下一步叠代。但绵阳那边,我们根本排不上队,一点缝隙都插不进去!”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而且,飞机主承力结构,特別是大梁这类部件,必须使用大型模锻水压机才能成型。我们详细核算过强度和工艺要求,至少需要4万吨级的水压机才能满足需求。可目前国內……”
他嘆了口气,“现有的最大设备也就是西南那台3万吨的,以及上海那两台1万吨的,用这三台设备加工出来的大梁根本达不到要求。国际上能达到4万吨级的本身就凤毛麟角,引进更是困难重重……”
林振凯点点头,他清楚国內重型装备的现状: 3万吨的在西南,两台1万吨的在上海,而且压力確实偏小。
他沉吟片刻,果断指示:“这是个硬骨头,必须啃下来。这样,你立刻以项目名义,直接向红岸基地申请专项研发资金。联合国內有研发实力的大型装备製造单位联合攻关,研发目標压力下限不能低於4万吨,如果可以的话爭取一次性突破到5万吨级,为未来更大和更先进的机型预留空间。”
他强调道,“只要是为了攻克这个项目核心製造瓶颈的资金和协作需求,你可以行使全权,跳过所內流程,直接向红岸基地打报告申请,不必再经我逐级审批。”
得到如此明確且有力的授权,陈坚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应道:“明白!我这就著手准备材料,立刻向红岸基地提交申请!”得到林振凯確认后,陈坚退出了办公室。
林振凯將文件翻到运10项目部分。从驻上海飞机厂的项目一组成员递交的报告得知,运10原型机的製造已接近尾声,预计最多还有小半年就要进行首次试飞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