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两开花(2/2)
此次北伐,即便过程坎坷,耗损巨大,但这是桓温最接近胜利的一次,今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这样的结论或许过於唯心和武断,但孙盛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確的。
有句俗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而,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认识,旁观者哪里能有当局者更加熟悉、深刻?
看著脸上写著个大大的“丧”字的桓温,孙盛略加思索,喟然一嘆,揖手道:“即便战局不利,將思归,撤军也不在这一时半刻。
在下以为,我军虽无进展,但战局並未崩塌,北伐犹有可为!目下,燕军正趁机攻伐河东,太尉不若暂时恤养三军,安抚眾心,观望燕军进展。
一旦燕军有所进展,抑或秦燕陷入僵持,太尉再因时顺势而为.,..
,“燕军是敌非友,岂能尽信,將破秦的希望寄托在燕贼身上,更是荒唐!”桓温驳斥一句,而后审视著孙盛:“再江陵时,安国屡屡提及假燕贼之力的策略,殊不知此计无异於与虎谋皮,且坏我名声!”
桓温当然不可能如此迂腐,道德节操也高不到哪里去,只是需要一个说法,搪塞孙盛罢了。
而孙盛闻之,內心倍感苦涩,面上虽保持著从容风度,语气却越发低沉了:“成大事者,岂拘此节?太尉明睿果敢,当以破秦大计为先啊!
只要入关破秦,功成名就,又有谁会攻訐这等小节,只当太尉用谋得当、驱虎吞狼,深諳权变之道...”,虽然孙盛也算用心地夸奖桓温了,但桓温脸上却露出了一抹不耐烦。孙盛所说的那点浅显道理,他桓太尉岂能不知?
孙安国,何时如此固执,如此不识趣了!
心中虽有些烦躁,但念及孙盛用心为自己谋划,桓温还是保持著风度,微点著头,宽和说道:“如安国所,即便撤军,也不好急於时,暂且抚军礪士,静观其变吧!”
眼神一闪,桓温脸色凝臣,又严肃地对孙盛交待道:“此间秋凉日盛一日,我將士却大半衣衫单薄,御寒衣裳严重不足,前者巡营,已有不少將士受凉,此情不可不重视!
孤给安国一个差事,你去一趟洛阳,协同毛穆之一起,让他儘快將秋衣冬装转运西来。否则,天再冷些,我们没有被秦军打垮,却要病倒在这北方风寒之下了...”,或许,北方的气候水土,也是桓温思归的因素之一。
这自然是一件要紧大事,再重视也不为过,粮草、被服、军械,这些无一不是关乎胜败存亡的大事。尤其在气候剧烈变化的阶段,被服问题,也几平跃升为首要之事。
习惯了南方水土的晋军將士们,哪里能够忍受这北方寒风的吹打?
甚至於,这並不是靠一些被服与御寒物资,就能真正解决的问题!北伐的困难,除了战略大局、世事变迁,还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细节上。
此时晋军大营內,秋服冬装,確实严重不足,晋军在此事上的准备与转运也有些滯后,若是被秦军抓住了这个机会,可就大大不妙了。
倘若邓羌听得见桓温的心声,恐怕就要哂笑两声:若非燕军不识趣,他定要照著桓太尉的顾虑,给他来一个“惊喜”。
“诺!在下即刻东赴洛阳!”孙盛。
受此差事,孙盛自当尽心竭力,然而心中总是难免有些失落,毕竟,这明显是把他支开了。
粮草被服虽则重要,但军中有军需官,洛阳又有毛穆之调度转运,何需他堂堂长史、
霸府重臣亲自出马..
关於撤军之议,除孙盛之外,桓温再没有同其余晋军文武透露。一番交流下来,桓温的念头虽未被孙盛劝住,但也意识到,此时撤军,的確不合时宜,也確实可惜。
未免军心动摇,桓温继续按捺著,稳定军心,西则监视潼关,北则观望河东战局,但於此同时,他对后路、后勤的关注,也更加上心了。
不过,就在孙盛东去洛阳三日后,一则跨越重山恶水、几经辗转的军情要报,终於在晋军驛骑不惜体力、马力的传递下,送到了桓温手上。
受到军报之后,桓温那日渐凝沉的脸色,更添几分晦暗与阴鬱,並且很快有了应对,他下令全军拔营,后撤至弘农城驻军。
名义上,是打著攻略河东、为北渡將士復仇的旗號,而实际上,是桓太尉受惊了。
他觉得,湖县虽处在东西要道间,但毕竟无险可守,且距离潼关太近,有些过於深入了。
其自信满满、兵势强大之时,或许恨不得秦军主动出关来袭,与其决战,但他心头泛起嘀咕之时,便觉得湖县这个地方太危险了。
虽说秦军在蒲坂、泣津两役获捷之后,北岸一直很平静,甚至仍旧採取守势,但桓温也有些担心,秦军再在逗津乃至更东的茅津给他来一个渡河之战,截断归路,那可就大大不妙了。
而引发桓温这一系列猜疑、忌惮,乃至畏惧、行动的那封军报,来源於他的另外一路大军。
不是桓冲,桓冲兵民物力雄厚,虽受阻於武关,穷思竭虑,也难突破秦將王泰的防守,但场面上仍旧占优,压制著王泰。
而武关一路,也非秦国的反击目標,因而,桓冲那一路军,暂且无虞。
出事的,当然是梁州刺史司马勛,汉中那边,被捅了大漏子了.....事实上,秦军对晋军的反击之始,並不在河东,而在汉中。
在邓羌东渡破晋之前,在关中西南的秦岭谷道间,征南大都督薛强,在经过前后两月之久的酝酿与筹划后,终於一举击破司马勛。
此前,司马勛奉桓温北伐將令,自汉中引军走褒斜、陈仓,挺进关中。
当然司马勛学乖了,打死不出褒水,突出一个“以守为攻”,在薛强率军南下之后,还在褒谷道间,打起了阻击,將薛强挡得死死的。
乃至於,让司马勛生出了不切实际的妄想,吸引秦军南下,阻之,耗之,败之。
然而,薛强之智勇,岂是司马勛能够对抗的。在褒谷道间,配合著司马勛演了许久戏,做出一副死磕的架势之后,他秘遣秦將徐成、罗文惠,率精兵,出骆谷,直袭汉中。
让桓太尉险些惊出毛病,自然是薛强的谋划奏效,徐、罗二將得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