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解职夺权(1/2)
第531章 解职夺权
蒲坂西渡,秦征东將军、定安侯邓羌已然率领两万多长安精锐步骑秘密抵至,就悄然屯於河岭以下。若是算上西渡成卒,以及冯翊郡屯防將士,关键时刻,邓羌这支战略兵力可达两万五千卒。
苟政交给邓羌的这支军队,乃是当前秦国货真价实的战略机动力量了,不只因为兵源兵种的构成,六支精锐中军步骑,已经占秦国职业军队三分之一的比例。
同时,还有来自秦王与长安朝廷最大的支持,旁的不说,在出发时,苟政下令,將长安武库以及各营战备兵甲全部拿出,下发给各级將士。
因而追隨邓羌战略东援的这支秦军,虽谈不上武装到牙齿,但其披甲率是极高的,哪怕是普通士卒,都能得到一身筒甲。
这些年,苟政不断地开矿,不断地打造军械、兵甲,但如此大手笔,甚至可以说奢侈地武装一支军队,还是第一次。
甲胃护具之於將士,那可真是保命的东西,战场上,但凡扛住一刀一剑一枪一矢,那就是生与死之间的区別。
秦国中军將士,虽然大部分都会选择於休沐期回家务农,但本质上还属於脱產士兵,军事作战及训练素质极高,又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再加上出色的统帅大脑,可想其战斗力如何了。
兵贵精而不在多,这也是苟政只往东线增派这两万多战略力量的底气所在了,別看兵力规模不大,但苟政相信其战斗力,也篤定他们能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苟政短时间內无法再抽调更多兵马了,再调朝廷正兵,只恐长安与关內空虚,真让宵小贰逆之贼钻了空子。
一般的炮灰,又暂时还用不到以防御为主的东线战场上....
只能说,当燕国下场,秦国君臣这边的决策够果断,而领命出征的邓羌军行动也够快速,当他与秦將们率军抵至蒲坂西,泣津失守的消息正好传来。
於是,邓羌果断下令停止进军,取消渡河计划,暂时秘密驻扎於河西。安侯弓蚝不解,晋军北渡寇境,军情紧急,不迅速渡河,抢占先机,將渡河晋军击破,反而停止进兵。
弓蚝倒也不怀疑邓羌是惧敌,只是一心过河杀敌罢了。邓羌也没有多解释,只是表示,要观察看看,等待战机,然而具体等待什么,他自已都说不清楚,只是有种名帅的敏锐嘎觉罢了。
自苟氏崛起以来,不论春夏抑或秋冬,蒲坂作为连接关中与河东的交通要道,已经繁荣五六年了,百爭流,舟筏相接,乃是常態。
战爭的时代,不仅没有使其萧条下来,反而更加忙碌,紧张乃至混乱。
只不过此时的渡口,与寻常时候所不同的是,除了货物转运,人员的涉渡占比要高很多。
河东这边,虽然王猛、王卓领衔下的官府做了很多工作,也儘可能为治下士民解决避难办法、寻找避难所。
但还是有为数不少的黎民百姓,携老扶幼,带著家私细软与口粮,选择西渡关中避难。
而蒲坂毫无疑问是必经之路,就像弘农士民走潼关一般,这都是可以让人感受到安全的天险屏障。更让人宽心的是,朝廷在关西,对西迁难民有专门官吏与专门政策进行救济安置。
当然了,河东郡面积不小,中东部县域士民多几分犹豫,但西边,如解县、氏之类的县民,就有不少了,尤其是人口眾多的蒲坂,尤其在晋军北渡来犯消息传开之后,就更是一窝蜂地往渡口跑。
西渡头上,登高眺望,虽然哨楼修建得已经够高,但邓羌依旧觉得有些矮,更有种扛不住秋风一吹的脆弱感。
“大好河山,若於夹岸,兴建高楼,赏景观水,检军阅兵,亦人生快事.....:”邓羌嘴里低声呢喃著。
不过,这点兴致很快就被收起来了,虎目微微眯起,眺望著河上竞渡的船只,感受著水上岸边那股焦躁与匆忙。
见此情景,邓羌凝眉思索几许,对隨行的记室吩附道:“传我將令,將我们手中的空船暂时调用,帮助东岸百姓渡河转移!”
闻之,记室不由异,他可知道,邓羌从来秉持“军事优先”原则,似是確认命令,又似是疑问:“若將船只贡献,將士如何渡河?倘若军情有变,急需用船......””
大量人口、物资的西迁,导致蒲坂渡口运力紧张,原本的几百艘舟筏都撑不住,而邓羌领军到后,为保证军队之用,又直接占了半数的船只,令其待命,用於军事预备。
这也是造成渡口混乱,运力紧张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命令,可是邓羌下的,而今改口,自要请示確认一番。
“急,也不在这一时片刻!”邓羌则显得很平静,继续交待著:“派出船只,先紧著人抢运,把两岸都给本將清空,把这乱象先消除!”
“还有,派人问问冯翊太守赵焕,是否需要本將派兵,帮他维持秩序,把西迁的难民安顿好!”邓羌又冷冷吩附一句。
这话里,带著几分不客气,显然是对冯翊郡这边的处置效率有些不满。
“诺!”
“与蒲坂保持联繫,吩附候骑,盯紧北渡晋军动向,给本將打听清楚邓遐所部敌情!”深吸一口气中秋的凉气,邓羌对另外一名传令军官吩咐道。
“诺!”
起初,邓羌引兵东进,也没有考虑清楚,晋燕二敌从哪处突破,但邓遐都率军北渡了,那没多说的,也不用多考虑了,这就是第一目標,肘腋之患。
都姓邓,祖上说不定还有些渊源,听闻那邓遐甚是勇猛,堪称桓温魔下第一驍將,趁此机会,邓羌倒也想碰一碰。
“回营!”大概吹够了高处的凉风,邓羌转身率先下楼。
而方回营,便见一名心腹军官,急步来迎:“稟將军,长安来使!”
闻问,本就一脸沉凝的邓羌,面上更添肃然,右手一抬,加快脚步道:“升帐,迎接使者!”
代表秦王前来传令的,仍是秦王身边的尚书郎梁殊,人很年轻,也很沉稳,做事却也有几分利落。
见到邓羌,没有任何废话,拿出王命制书,便恭谨交给邓羌,郑重道:“大王有命,请邓征东按制书行事即可!”
“诺!”
甲胃在身,未行全礼,邓羌双手接过,回帅案坐下,顺带还检查了下封口,等级很高,绝密紧急。
拆封,阅读,一气呵成,只几个呼吸的功夫,邓羌抬首,吩咐道:“请梁郎官下去歇息!”
“不必麻烦了!信既已送至,下官该回长安復命了!”梁殊却无丝毫留恋,从容一礼,不卑不亢地表示道。
见其反应,邓羌略显讶然,也不挽留,一个小小的尚书郎,表现再不凡又如何,这里是军中,甚至是前线。
当即改口吩咐道:“送梁郎官!”
“多谢邓征东!”梁殊再度一礼。
送走了梁殊,邓羌再度低头阅读起手中制书,表情变得威严起来,目光更显得锐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