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跑偏的歷史(2/2)
在姚襄的收买之下,还真就有不少东晋官吏,选择投靠姚襄,毕竟这时候姚襄看起来的確势大,完全一副能打过去的样子。
更何况,接受姚襄委任,並不代表完全投身,只是为避姚军攻击,所採取的权宜之计罢了。
一旦形势有变,易帜反正即可。届时,只需换个说辞,便可成为忍辱负重、坚守抗贼的大晋忠良。
这种情况,再寻常普通不过了,过去几十年的东晋大小动乱之中,此类事件,更不胜枚举。
当姚襄摆出一副要在江北久留的架势,那一系列的军政举措传开之后,建康朝廷深表担忧。
倘若真让姚襄在江北站稳了脚跟,那他们就將长期饱受姚军攻略,那简直是踩在了晋国的腰眼上。
届时满朝公卿恐怕都得寢食难安,毕竟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姚襄就打过江来了。
基於这方面的忧虑,眼见著长江防线日渐稳固,建康朝中又有一股声音开始抬头。
那便是,敦促谢尚出兵,击败姚襄,將他赶回淮北,至少也得收复合肥,不能让姚襄那般顺顺利利在江北招抚发展。
不过这种声音,传过长江,便被谢尚直接掐掉了。无谓的忧虑,虫般的噪,谢尚怎会听。
身肩重任的谢尚,脑子可清醒著,他若再败,长江防线崩溃,哪怕没有水师,那姚襄也能打进建康城去。
江北再乱,不伤命脉,江东若被姚军侵掠一波,动摇的可就是东晋的根基了。
因此,短时间內,坚守江北诸堡,拱卫建康,徐图反击,才是济危救难之法,绝不可贸然发兵。
谢尚將他的考量,书写成文,发往建康。所幸这一回,秉政的司马勛,没有裹乱,而是以褚太后与普帝的名义,遣使过江白谢尚:大晋安危,便拜託谢公了!
当然,谢尚並不是一味採取龟缩防御,他的策略是,军事坚守,政治攻略。
在以歷阳为核心,组建起水陆防线之后,谢尚便少有地在將佐、僚属面前露出放鬆的姿態。
针对江北局势与姚襄,谢尚侃侃而谈,他直言,姚襄確有雄武之姿,长於统兵驭眾,
却少了几分谋略与远见。
他若趁殷浩新败、江北溃局之时,集中力量,饮马长江,择地而渡,打到建康去,或许行险,但未必没有功成之可能,至少也能把江东搅个天翻地覆。
但姚襄选择了求稳,他不敢豁出一切,他没有水师助力,他顾忌江北堡寨,他更怕过江之后被截断归路......
在谢尚看来,从姚襄开始在江北招抚流亡,甚至开始屯田经营时,他便开始走上失败的路途了。
江西、淮南不比譙郡,没法让姚襄安心屯田,民心基础不一样。那些受其招揽的中原流民,比起那些在江北安置多年的北方侨民与当地士民来说,实在微不足道。
而后者,才代表江北地区的“民心”,这些人,经过三十多年积累,有资產、有土地,对姚襄的南掠入寇,天然地厌恶与排斥,他们是江北动盪最直接的利益受损者。
这部分属於既得利益者的群体,毫无疑问是支持东普朝廷的,只要善加组织利用,挤也能把姚襄挤出淮南。
至於那些投降姚襄的將吏,则更加不可能与姚逆一条心,只需派人游说,给予宽免与赏赐,爭取这些“逆臣”反正,不会是什么难事。
基於这样的判断,谢尚对姚襄的政治攻势,很快就展开了,分为三步走,抑或说三管齐下。
一方面,谢尚遣使北上合肥,面见姚襄,说以当初的情谊,奉劝他及时醒悟,不要继续做亲痛仇快的事情。
並且,谢尚代表晋廷对姚襄许诺,只要他释放所俘晋国军民,率军返回淮北,朝廷可以既往不咎,仍让他继续驻守中原。
至於姚襄在淮南、江北搜掠的那些財货、粮辐,也可以让他带回去。
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江北士民,谢尚广布席位,鼓励江北豪强、士民,拿起武器,抗击北虏侵略,继续充实地对抗乃至反击姚襄的力量。
再就是,对那些选择投靠姚襄、接受其官职委任的变节將吏们,谢尚也紧跟著派人,
说其反正,只要与朝廷站在一起,共同对付姚逆,那就是忠臣,也真的既往不咎.....
当谢尚的政治攻势凶猛展开,普国在江北的局势终於得到遏制,或许军事形势上依旧面临著姚军的高压,但局面已经在悄然之间发生著扭转。
姚襄那边,对谢尚廉价的政治许诺,丝毫不感兴趣,更不敢当真,他在政治上或许没有远见卓识,但绝对不蠢。
他与普国之间,已然是不死不休,更何况,已经占据的大片淮南土地,他正欲扎根於此,以之为基,谋求发展,怎么可能老老实实放弃,返回北方。
大抵是顾念当初与谢尚之间的友谊,姚襄对使者好礼相待,並让其带回一句话:如欲收復江西、淮南,谢公自可引兵来取。
姚襄的回应,不出意料,而江北豪强士民们的反应,则更加喜人,在谢尚的名望以及保家卫国的加持下,纷纷聚眾响应。
而那些变节將吏,在谢尚的招抚之下,也很快变了回来,重新以普臣的身份,抗击姚军。
仿佛一夜之间,姚军在江西、淮南地区的膨胀,被戳破了一般,各郡、各县再起烽火,纷纷变色,而姚襄的实控地盘,也很快只剩寿春-芍陂-合肥一线。
面对这样的形势,姚襄警惕起来,当即遣军討伐周边那些首鼠两端之人,但此起彼伏,他慢慢地变成了四处奔命的救火队长。
当谢尚在沿江坚壁固垒,屯兵操练,防线日益巩固之时,姚襄则更加难受了,甚至心生悔意,为当初没有果断寻求过江而后悔。
於是,出於弥补,也为震那些宵小,姚襄又做出了一个不那么明智的决定。
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姚襄自合肥出兵,率领五万戎卒,东进攻打歷阳,意图將谢尚的江北防线核心攻克。
姚襄的行动,註定以失败告终,谢尚在歷阳一线,足足屯了三万余眾,虽然大部分都是新徵召的壮丁,但据硬寨高垒防守,问题还是不大的。
尤其是,晋国的將领们,在防御上,十分尽力,拼死卖命的,不计其数。又有此前逃归的戴施、刘邂等人,戴罪立功,率眾来援。
最终,在一场惨烈的攻防之后,在各路晋军的合力夹击下,姚襄饮恨歷阳,败走合肥。
趁此机会,谢尚终於选择主动出击,派郗曇、戴施等人西进,意图收服合肥。然后再合肥城下,被重整旗鼓的姚襄,以及南下援应的姚兄弟俩,合力击败。
至此,姚襄与晋国在合肥-歷阳一线,陷入僵持阶段。
此时,对东普来说,雪上加霜的事情又发生了,徐州也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