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跑偏的歷史(1/2)
第397章 跑偏的歷史
永和九年的仲冬,作为大晋帝都的建康,毫无疑问是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虽然“姚逆”的兵锋,还隔著一条大江,距离建康几百里,但自上而下,不论贵庶,
都没法再心安理得地享受建康的歌舞昇平与风雪月。
就连避居会稽、纵情山水之间的王羲之、谢安等一干高门名士,在避世之余,都不禁回首北顾.::
若国破家亡,他们这些士林衣冠,焉得逍遥自在?
不过,对这些名士来说,因时局而爆发的家国情怀,还是体现在清谈阔论上。
王羲之是老调重谈,他早就说过,北伐无功,劳民伤財,终致祸难。向使当初能听他言,修內政,安民生,何至於斯?
王羲之的这番论调,自然引得一干吴会名士附和,盛讚王公先见之明,然后便是对殷浩的口诛笔伐.::::
谢安没有那么多怪话,在稍微了解过江北局势之后,又收回了目光,继续閒居东山。
有友人担心,以江北局势相询,他则淡定地表示:姚襄为祸虽剧,恰如无根之萍,只小患而已。
谢安是真淡定,在他看来,建康朝廷只是有些措手不及,只需有些站出来,担当重任,稳定军心、民心,合肥就是姚襄的极限。
更何况,即便建康朝廷不堪重压,对桓温,谢安还是很有信心的,那绝对是个能够收拾残局的强人,只是那样,普室军政格局,必將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了!
事实上,从殷浩惨败开始,东晋勉强维持了数年的东西平衡格局,就已经被打破了。
就连那些雅客隱士都被惊动了,可想而知,建康是个怎样一种情况,直可谓是烈火烹油。
不过舆论再汹涌,都於江北崩坏的局势无益,都无法击退乃至消灭在淮南各地攻略的姚襄。
悚惧恐惶之间,司马昱接受了吏部尚书王彪之的建议,重新启用了一个关键的人物给事中谢尚。
危难之际,谢尚被任命於豫州刺史、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坐镇歷阳,统帅沿江水陆之师,抵御姚襄兵锋,保卫建康,
没错,司马昱给谢尚的命令,只是让他稳固江防,先避免苏峻之乱重现,至於剿灭姚襄,收復失地,那是之后的事情。
至於姚襄在占领合肥之后,遣使向晋廷上表,陈述自己遭遇不公,细数殷浩的罪过请求朝廷谅解云云。
则完全被忽视,司马昱等人再暗弱,也不至於在这等时候,对姚襄还抱有弥和之心。
而谢尚被启用,並不是什么太让人意外的事情,名望、地位、关係都在那里。
更何况,有殷浩的这次“超越”,谢尚当初在诚桥的大败,看起来也不算什么了。
另一方面,谢尚对姚襄终究是有恩有义的,打出谢尚这张牌,对姚襄来说多多少少能形成一种制约。
当然,要御寇平贼,最根本的还是军队与武力,这也是谢尚抵达歷阳后,重点操作的事情。
对歷阳,谢尚可是十分熟悉,毕竟屯田练兵多年。而在谢尚的统合协调下,在建康朝廷与江东土族的支持下,也总算建立起一条可堪拒敌的沿江防线。
殷浩此次北伐失利,对东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后果也极其恶劣。不在於失利本身,
毕竟过去几年,晋国在北伐大业上,败绩实在太多,从褚衷,到谢尚,不只殷浩一个。
重点在於,此次率军北上,殷浩一意孤行的成分很重,同时损折在山桑之战中的普军將土,实在太多,淮扬一线普国军事力量损失惨重。
如果不是大量晋国甲士丟在了淮北,使淮南呈空虚状態,姚襄绝难那般轻易渡淮南下,甚至直接威胁到沿江重镇,江北局势不至於糜烂至此。
而一些尚未显露,但已经成为事实的是,东晋內部军事力量彻底失衡,在损失了大量老卒之后,建康朝廷拿什么去制衡桓温?
別说制衡了,倘若战局进一步恶化,就算司马昱等人再不乐意,也得遣使溯江而上,
去江陵请桓征西勤王了.....
殷浩,千古罪人!
可以说,东晋在长江以北的局面彻底糜烂,弥时数年,靡耗无数军民財物力,所得成果,悉数付诸流水,姚襄將“殷浩北伐”乃至东晋朝廷身上的遮羞布给一把扯下,暴露了个彻底。
不过,当此之时,追究殷浩责任,似乎成了一件次要的事情,对健康朝廷来说,没有比稳住甚至扭转江北局面,更重要的了。
当然其中也有司马昱等人刻意冷处理的意思在里边,不管怎么样,殷浩这个大名土,
都是司马氏以及江东土族共推出的“抗桓”先锋。
台柱子虽然倒了,却也还不急於搞清算,还得看局势发展。
而谢尚,在守备之事上,也的確给力,或者说普国的士族门阀们,在面对外敌入寇之时,还是格外团结,分外卖力,兵员、器械、舟船、粮秣,迅速从江南各地向长江沿岸州镇输送。
又有谢尚这个士族领袖亲自到歷阳坐镇指挥,鼓舞士气,在一阵鸡飞狗跳之中,长江防线总算稳定下来。
不过,这条防线强度如何,就需要经过时间与战斗的检验了。
在谢尚忙著建立长江防线之时,姚襄又在做什么呢?就八个字:攻城略地,招降纳叛。
他以合肥为中心,四处发兵,搜刮军辐,同时大量招募流民、侨民,部队飞速膨胀很快在淮南,其手下兵民眾便达七万余眾。
依附他们的淮南民眾中,有许多赵末之后,新近南迁的中原士民,他们南下之后,大多得不到妥善安置,许多人只能在江北的侨州、侨郡中苦苦挣扎,饱受排挤与欺辱,日子过得很苦。
姚襄的到来与招揽,对这些中原流民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另外一条出路,这个世道,
当顺民永远別想过上好日子。
对新依附的这些流民眾,姚襄除了挑拣精壮充入军中,余者悉数转移到芍陂周遭,甚至守宰,进行屯由。
对江北其他郡县的普国將吏,姚襄也积极遣人联络收买,只要愿意归附的,全部升官发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