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姚襄反晋(1/2)
第394章 姚襄反晋
对姚襄,苟政还是有不少了解的,其中既有这些年基於时局碰撞、观察、推演所得信息,也有一些隱藏在大脑深处的记忆。
有些记忆或许模糊,但就在那里,只是欠挖掘罢了。
在王猛的提醒下,一些关键的信息被苟政提取出来了,“姚襄叛晋”並不是什么记忆难点,再联想到此前实施的离间之策,思路则彻底被打开了。
篝火的光芒映照下,苟政双眼明亮而有神,看向王猛,道:“难道姚襄將於此时发难?”
“难说!”王猛摇摇头,应道“倘若姚襄此时背普,那殷浩此次北伐,必定功败垂成!”薛强似笑非笑地分析著:“只怕又將陷入如谢尚那般泥沼,中原都难以突破,湟论攻我洛阳!”
“不然!”苟政却轻轻摇头,在薛强异的目光下,侃侃而谈道:“姚襄非张遇可比,姚羌虽遭洛阳惨败,然其底蕴深厚,犹有一批剽悍族部追隨、关西豪强支持。
过去一年多,他在淮北招抚流亡、训礪士卒、屯田积穀,也恢復了不少实力.....
说到这儿,苟政的口吻变得近乎篤定:“姚襄肆意扩充实力,桀驁自专,不听调令,
这是与殷浩矛盾衝突之根本原因。
殷浩若以大军驱姚军北伐,不免一厢情愿,倘若姚襄此时反晋,殷浩北伐,恐怕不只是受挫那么简单了!”
苟政话里意意,可谓明显了。闻之,王猛面上略带讶色,说道:“大王认为姚襄能战胜殷浩?”
苟政没有应话,只是回了王猛一个“你说呢”的眼神。
见状,王猛微微抽了口气,一边思,一边分析道:“若殷浩自持兵眾、轻慢大意,
姚襄加以谋划,以羌眾之战力,破晋军也不无可能!”
“对姚襄来说,这也確是一个好机会!”薛强说道:“若殷浩继续固守寿春,按捺不进,给姚襄再多兵马,也难以在无根无基的江淮掀起波澜。
然殷浩主动提兵北上,却给姚襄破普军於淮北的机会,倘若被姚襄一战制胜..:::
薛强说著便摇起了头,经这君臣一番推演,殷浩此番北伐,就像冬日的天色一般,笼罩在暗沉与嗨色之中。
照此思虑,如何对付来犯晋军,反而成为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话题了。
“中原之事,还是等进一步消息吧!”苟政深吸一口气,总结性地发言:“仅凭我君臣三人在这里坐谈,討论再激烈,再有价值,也无法左右普军与羌兵的行动。
即便我们侥倖言中,中原局势正如预期那般发展,我军的备战仍不能停下,战爭非同儿戏,哪怕劳民伤財,也比敌寇来袭之时措手不及要强!”
“大王英明!”对苟政的这种態度,王猛与薛强自是十分认同。
不知觉间,夜更深了。帐外寒风依旧,扫著食案上羊骨堆成的狼藉,苟政微笑著冲王薛二人道:“今夜就到这儿了,与二位一番畅谈,孤所获匪浅,旅途劳顿,回去歇息吧,
明日还要赶路!!”
“多谢大王款待!羊肉滋味,的確不错!”王猛爽朗一笑,冲苟政道。
相比王猛的自如,薛强则一板一眼拜谢:“大王稍歇,臣等告退!”
世事总是不乏奇妙与巧合,前一夜,苟政君臣方驻宿夜谈,翌日他们所谈论的事务便有了反馈。
信使再次自长安东来,带来有关中原局势的最新消息:晋军已败,殷浩退走,战情已解!
而操刀此事的,正是秦国君臣夜谈对象,秦王苟政寄予“厚望”的姚襄。
如此一语中的,秦国君臣却没有过多的兴奋与得意,无他,当殷浩北伐失败已然成为事实之后,此前的许多预设都彻底宣告作废。
苟政这边,就不得不在此前提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布置。
而殷浩失败的速度,也实在有些出人意料,哪怕是秦国君臣这边。
猜到他废物,不曾想他如此废物!
晋永和九年十月十八日,譙国,山桑(今蒙城)。
龙亢以北,七万晋军,正沿著过水北进。將士,民夫,车马,船只、辐重,绵延数十里,管战斗力如何,至少气势十足,兵威震天,也是主帅殷浩自信与底气来源。
初冬的湿寒,已经足够难熬,看得出来,各部普军都有厌战情绪,只是不敢表露怨言罢了,大冬天的,没人想打仗。
但是,隨著来自中军催促进兵的命令,骂声终於自晋军新进的队伍中响起....,
这是殷浩主持北伐以来,第二次渡过淮河,与此前援应谢尚不同,他这一回选择走“东线”,自寿春北上,走过水北上,而过水是通著譙城的。
不过,当晋军前部进入龙亢境內之后,这支北伐大军的作战目標也隨之改变了,一个意外的消息,打乱了殷浩对此次北伐的所有预设。
意外来自姚襄,探骑报告,姚襄所部不愿伐秦,部眾纷纷逃散,姚襄不能止,本人也率军北上,投燕国而去。
消息传来,殷浩又惊又怒,不愿伐秦也就罢了,竟敢背普投燕,这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此前积赞的恩怨仇恨,终於被刺激出来,几乎不假思索,殷浩决定,更改战术目標,
追击姚襄,先將这些叛眾剿除,再图后举。
对此,部將王彬之、戴施都劝殷浩三思,但殷浩哪里肯听。
当初诚桥大战,晋军惨败,殷浩虽未直接参与,但身为统帅,畏敌不进,再加苟政也是殷浩“养”出来的,他是难辞其咎。
因而过去一年多里,殷浩饱受朝野攻许非议,去年有王羲之,此次北伐之前吏部尚书王彪之又上书劝阻,临阵之际,这王彬之又冒了出来。
这些王氏子弟,就仿佛和他殷中军槓上了一般,屡屡给他添堵。
至於戴施,算是北伐普军中难得的人才了,不管在谢尚还是殷浩魔下,都表现得十分尽力。他出言,则完全建立在对姚襄以及时局的认识基础上。
就一点,姚襄善於笼络人心,素以知兵服眾闻名,怎么可能轻易发生部眾溃散的情况,此时投燕,更与其一贯行为不符。
因此,戴施断定姚襄有异,虽不明其阴谋什么,但必须小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