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慕容恪掛帅(1/2)
第370章 慕容恪掛帅
慕容恪说拓跋什翼失策,固然有安抚军心、激励士气的意图,但也確实有根据,绝非信口雌黄。
在隨军將领或惊讶、或好奇的目光中,慕容恪就拓跋鲜卑军略之失侃侃而谈。慕容恪认为,代军最大的失误,便是行动迟缓。
此次并州內乱,给代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入关条件,让他们在几乎没有多少损伤的情况,进入并州腹地。
这等战略机遇,拓跋什翼键却只抓住了一半,仅仅是入关而已。但入关之后的种种作为,却很难用明智来形容,简单的讲没抓住重点。
在新兴、雁门烧杀抢掠也好,招降纳叛也罢,都不算什么,关键是,对并州问题的最终答案普阳,不论决策抑或行动,都过於迟钝。
就诸葛骤那支孤军,纵然人马不少,也值得费那么多时间与其纠缠?
诚然,通过谈判、收买,拓跋什翼得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打开南下晋阳的通道,还白得一支规模巨大的僕从军队。
但是,攻取并州最重要也最有利的战略窗口,却在那些拉扯的日子中,慢慢合拢了。这给晋阳的麻秋以充分时间,充实城防。
最重要的,给他们大燕国更多军事动员时间,这很重要。
慕容恪直言,如果是他用兵,在新兴绝不会浪费太多时间,至多留一师监视策应,而后亲率大军,快速绕行南下,直取普阳。
只要晋阳拿下,何愁诸葛骤那支没有后勤、没有援兵的孤军不降?
新兴那边,不比雁门,虽左傍水、右依山,毕竟不是什么无法逾越的险要,是具备大股兵马绕行条件的。
晋阳若下,隨即广布文,稳住诸郡,並以此为基,快速抢占诸形胜要地,截断进出道路,届时并州恐怕就是拓跋鲜卑的了。
很多事情,只是耽误那么片刻,又或者只是换个顺序,但呈现出的效果,却是天差地別。并州形势之演变与走向,便是如此。
而拓跋鲜卑在并州攻略所呈现的这种迁缓,折射出的,乃是拓跋什翼键主意的不坚定。
或许,都打到晋阳了,他都没想好此番南下的最终目標到底是什么,是洗劫一空、捞笔横財,
还是占了就不走了,好好经营,参与到华夏北方的逐鹿中来.....
因此,慕容恪认为,代军虽已兵临晋阳,仍然占据著攻取并州的先机,但已不是无法追赶了,
燕军要做的,则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最犀利的进攻,对冲代军的先发优势。
怎么做呢?先拿下上党这片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在太行山西先站稳脚跟,而后北上寻求与代军决战,一战奠定并州归属!
兵法之精义,在於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拓跋鲜卑在当急战之时而求稳,於是给了燕军以机会,轮到慕容恪了,自不会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当然,对慕容恪的看法,燕將之中也有提出疑惑的。比如左將军慕容彪,他就提出,倘若麻秋不能守,让代军入了普阳,形势必將恶化。
对此,慕容恪则更加淡定地表示,那的確会增加平定并州的难度,但仅此而已。同时再次强调速取上党的重要性,这將是他们并州战略的有力支点。
慕容恪並没有把话说得太满,不过心中的判断,拓跋什翼想要攻取普阳,不会那么容易。
晋阳的坚实,麻秋的老辣,只要守军敢於死守硬拼,代军拿什么克城?靠鲜卑骑兵,还是诸葛骤魔下那些降军?
纵然晋阳失陷又如何,那只意味著一张新的并州爭夺大幕拉开,而在并州鹰兵,仅拼消耗,拓跋鲜卑也不可能是燕国的对手。
毕竟燕军能够动用的实力,可远不止这七万步骑,一旦相持,河北地区的兵马、钱粮將源源不断通过太行孔道输入。
相比之下,拓跋鲜卑才是劳师远征,且孤军深入,因并州乱起突然,代军的南下也相当仓促。
在拓跋什翼键的经营下,如今代国也是控弦之士十几万的草原霸主,然而能够在短时间投射到并州战场的可实在不多。
稍有不慎,拓跋什翼键这个代国君主能否平安返回盛乐,都是一个问题....
从受命西征开始,慕容恪便有通盘考量,因此他始终从容。而这份从容,也一层层地向燕军各部各级將士传播开来。
作为燕国军神,慕容恪在军中威望本就极高,此前也带领大伙取得了大量胜利。
慕容恪如此自信,观并州战情如饮清水,下面的燕军將士,自然也就安稳了,作战会少很多心理上的负担。
不知觉间,上党取代此前诸葛骤所守新兴,成为下一次决定并州爭夺战走向的关键。
而此时驻守在上党的张平,如何抵挡来势汹汹的燕国大军?
结果是,毫无反抗能力。
不在於张平兵马多少,路县作为上党郡城,还算坚实,又有浊漳水为依,按理说多少能抵挡一阵子。
然而人心乱了,士气散了,纵有险要可据,又有何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早已將决定战爭胜负的战略因素说的很明白了。古往今来,也有数不清的战例在佐证这句名言。
之前在榆次之时,连麻秋组织起的杂牌联军都挡不住,湟论燕军。都不需慕容恪中军至,仅前锋一部,就打得张平弃城而走,狼狐西逃。
一路狂奔数十里,直至潞县西南方向的壶关,方才停下。跑是跑不动了,而张平的逃亡生涯,
也到此为止了。
先是壶关守將宋鸯闭门自守,拒绝放张平进城,让他另投別处。这宋鸯的意图很明显,想以壶关作为投降燕国的礼物,甚至於,没有率兵攻打张平的残败之兵,都已经是顾及过去的“主臣”情分了。
不过,宋鸯没这么做,但有人看上了这笔“生意”。此前投靠张平的羯赵旧將杨群,他一路隨张平逃出晋阳,南奔上党,又出逃壶关......
加上去年击败拓跋鲜卑的功绩,也算忠实回报了张平的厚待,但到壶关,眼见著张平穷途末路,杨群选择另谋出路了。
於是在被宋鸯拒於壶关城外之后,当夜,杨群便发动兵变,仅率百余人,冲入张平宿帐,將其擒拿。
整个过程,比喝水,难不到哪里去。当杨群向其他败兵表明投燕意图之后,更没人反抗了,杨群既然起了头,大伙儿都默默地选择那条“艰难”的路前行。
张平自是对杨群破口大骂,说他忘恩负义,而杨群倒有几分唾面自乾的气度,任其谩骂,也不还嘴。
不捆绳,不戴,仅以亲兵严密看守,便是杨群给张平最后的体面了。当杨群率领千余残兵,
打著降旗,往来路返回,也意味著上党彻底陷落的开始。
其后三日之后,隨著消息传开,上党境內,各方势力,闻风而动,遣使往路县向燕军献降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