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胡市,邓氏(2/2)
到如今,邓氏已然走出安定,並在长安站稳了脚跟,邓始也隨之而来。说起来,他这个秦王岳丈,还没见过苟政呢.....
此前,为了收服邓氏,以为招抚关西豪右,在娶邓鹃与重用邓羌的同时,苟政还任命邓始为新平郡守。
这两年,邓始在新平任上,並没有多少明显的政绩与建树,但在协助苟安恢復安定、
新平二郡,招抚当地士民之事上,却发挥看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屯田,到清丁,到税制,长安重视的几项政策工作,邓始都付出了不小的心血,以清丁为例,邓氏自身可是真“出血”,极力配合。
当然了,与邓羌在长安收穫的回报相比,那点损失,又实在算不得什么。
区区两年多时间,邓氏已然跃居“安定第一家”,一如羯赵时期的河东柳氏,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中毁灭很快,然一旦机遇来临,崛起同样很快。
前者,为关中缺铁,苟政下令苟安於漆县,重启铁务,大炼钢铁,此事的具体落实,
仍是邓始在操办。
可以说,邓始没有过於招摇,但为苟氏政权,做了不少的实事,安定邓氏的影响力也就是如此扩展的,绝不止於邓羌的赫赫战功。
而邓始此番前来长安,也並非为探亲,而是受秦王苟政相召。
一则因私,见见这个“丈人”,毕竟邓鹃连孩子都生了;二则为公,他这个前新平太守,也需要向秦王做述职匯报,並接受下一步委任。
苟政提拔大舅哥郭铣接任新平郡,邓始这个丈人,自然要顺势动一动。
与年迈不堪繁务的柳耆不同,邓始虽已年逾五旬,身体却还算康健,还能在秦国的关键岗位上,发光发热。
而苟政看重的,除了这层姻亲关係与邓羌这名大將,也为邓始那踏实的作风感到满意:
於邓始本人而言,对长安之行,又何尝不充满期待呢?年轻时候,他也曾多怀壮志,
也曾到往返长安,但不论是刘曜的前赵,还是石氏的羯赵,都没给他好印象,也没有给他留下的理由。
但苟政不同,他是关西夏人,此前还是普臣。当然后者並不要紧,重要的是,他还是自己的女婿。
半生蹉跎之后,邓始忽然找到了年轻时的壮志豪情。
路过胡市时,邓始也不禁为其所吸引,驻足市外,观察良久,得出一个“气象不凡”的结论。
如今主导关中的,毕竟是一个“汉人政权”,能够和而不同,没有执著於夷夏之別、
胡汉矛盾,在邓始这种关西豪强来说,是极其难得的。
关西夷夏之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是未来趋势,如再閔那种酷烈做法,痛快是痛快,但也容易毁灭自己.....
从邓始给邓羌的取名便可知,自有“平羌”之志,但又何尝没有“和戎”之意?
长安北城,人流如织的平朔门前,邓羌已然亲自等候在此。未著军甲,只一身寻常武服,但挺拔的身姿仿佛能把城门的高度比下去,面上则带著点平和的笑容。
“拜见大人!”当邓始牵著孙儿的手步下车时,邓羌再也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赶忙迎上去,大礼即道。
“子戎免礼!”邓始亲自扶起邓羌,打量了他两眼,老脸上一脸欣慰的模样:“这两年我儿威震关河內外,家乡父老,无不为你自豪啊!”
在老父面前,邓羌实在摆不出在战场、在军中的磅礴气势,反而多了几分柔情,惭愧道:“只是长年在外,不曾侍奉榻前,却是不孝!”
“我儿何时变得如此迁腐?”对其言,邓始却是不满,吹看鬍子,道:“你在我身边伺候二十八年,庸碌无为,不名一文。
今离家只两载,却已名扬关內,岂非是对老夫、对我邓氏最好的回报?
而况,老夫虽年迈,但上马能控弦,坐堂能治事,何需你侍奉榻前,莫非欺我年老?
久“大人言重了!儿实无此意!”见老父那一副慷慨豪情之態,邓羌也只能低头告罪,
对老父的敬重之情则更加深厚。
“值此大爭之世,有识之士,无不挺剑攘袂,锐意奋进。老夫知你孝义,但实无需耽於私情,建功立业,一展平生所学,方不负一生!”邓始严肃说道。
“诺!”邓羌也郑重应道。
比起当初离家前来长安时,老父亲的態度与意志,反而更加坚定,对他的支持与理解,也更深彻。
“你们父子也两年多未见了.....:”收回目光,邓始提醒道。
父子俩敘话间,適才在车厢內诸多问题的小邓景,则沉默了,但一双清澈的眼睛,始终坚定地望著眼前高大的、陌生的却又无比熟悉的男人,双目中隱隱泛著泪意。
当初,邓羌护送邓鹃来长安,前途未知,並未带妻小。后在长安安顿下来,將其妻召来,幼子邓景则留在老父身边,代其尽孝。
这一晃,父子二人竟是这般长时间不曾见面了。
铁汉亦有柔情,当邓景叩头,乖巧地口呼“拜见大人”时,邓羌也有些绷不住,几乎单手將之捞起,揽在怀里.
..
“我那贤媳何在?”进城期间,邓始问起,倒不是责其不恭敬,只是关怀:“孙儿又如何了?”
“正在宫中陪伴小妹...:..您那次孙亦好,长相甚是可怜,大人定会喜欢...:.:”邓羌道。
“宫中?”邓始有些意外。
邓羌笑道:“大王听闻大人前来长安,特地於宫中设一家宴,以示款待!”
对此,邓始沉默少许,严肃道:“秦王对我邓氏恩深遇厚,当竭力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