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请谢公解题(1/2)
第311章 请谢公解题
“可以回长社见大都督了!”马梁岗秦营,邓羌率眾返营,面对迎接的徐成等將校,开口第一句话便这样说道。
甲带灰光,袍染风尘,满面疲惫,但都难其神情间的振奋,显然他亲身南下侦察,所获匪浅。
五百驍骑,也略有折损,晋军毕竟不是木偶,晋营骑兵虽少,但並非没有,
在得到姚襄所部羌骑的支持后,更不可能任由邓羌在许昌周边肆意勘察。
不过,在付出少许代价之后,邓羌还是成功获得了他感兴趣的东西,並且在许昌郊外那些因战爭而拋荒的田野间,与普骑来了一场小规模的交锋,斩获上百骑,而在追逐之中,为邓羌亲手射杀的普骑便有十余人。
战场信心的收集,仅靠斥候间探,是远远不足的,毕竟普通侯骑的见识与分析能力都是有限的。
斥候工作,可不是一匹马,带双眼晴就行了的,而出色的斥候,更需要超常的武力,精湛的骑术,出眾的观察、记忆能力,最重要的,还得会动脑子,最好有急智。
而再优秀的斥候,也不如兼具备胆识与谋略的將帅亲自侦察,来得效率高。
邓羌胆略非凡,侦察的效果,自是更好。
长社,秦军大营,中军帐內。
苟武在听取邓羌关於南下交锋以及战场情报搜集结果后,並没有多少犹豫,
当场拍板道:“就依將军所言,起兵南下!”
“来人,擂鼓,聚將!”又朝帐前侍立的军令官喊道。
从去岁河东一役扑灭符雄开始,邓羌就算与苟武这名苟氏第一大將结识了,
对其识断也有了一定了解,即便强大如邓羌,也相当佩服。
邓羌有足够的自信,苟武会听取自己的建议,但这种预期成为现实,心头依旧难免触动。苟武的决议,除了他本身的谋略与果断,更包含著对他邓羌的信任,否则三军岂能擅动?
於是,聚將期间,邓羌继续挖空脑袋,將他南下的所见所得进行补充匯报,
並协助苟武,制定南下破敌策略。
而邓羌的献策,实则也无多少复杂的东西,他在亲眼甚至抵近侦察许昌城外普营设置后,便基本捨弃了攻营的想法,哪怕可以有城中张遇的配合,贸然进攻大概率是失利的,甚至陷入惨败,洛阳之战的胜利无法原模原样在许昌復刻。
不过,后续在许昌周边深入探察时,邓羌发现了一个致命的,也可为秦军所捕捉的破绽,歷来行军作战之根本一一粮道。
谢尚在许昌城下搞出这么大的阵仗,每日靡费,规模是极其庞大的,后勤供应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而不论是从豫州周遭郡县徵集,抑或从江淮供馈,许昌普军粮械补给,基本都是通过水运,走颖水输抵许昌前线。
战爭不只是对城池与土地的占领,也往往伴隨著对水脉的梳理,尤其是以南攻北,为了保障粮秣供应,谢尚还专门发文殷浩,征役民力,对淮颖水道进行疏浚、开拓,可谓大费周章。
而在颖水沿岸,普军开闢了六七处埠头,专门用作舟陆枢纽,粮料转运。而从这些颖水埠头出发,输往颖川的运粮队,不说日日不绝,隔著三五日,总是要输送一波的。
粮道就是生命线,这句话放在任何时代、任何战爭,都是適用的,是顛扑不破的真理。
水上通道秦军暂时无能为力,但那些沿岸埠头,以及连同许昌的陆上运粮通道,却完全可以加以打击,秦军也有足够的能力,將其切断。
而苟武与邓羌合谋,所擬军事计划,也围绕著这件事展开。
並且,此事也无需隱瞒遮掩什么,粮道就在那里,晋军必守,秦军必攻,蛇打七寸,正应其理。
唯一可虑的,就是许昌普营內的屯粮,可供其大军支撑多久,倘若拖得太久,难免起其他变化,苟军也不是什么久战之兵,而项县的殷浩军,虽然不进,但始终是苟武心中隱忧。
但不管如何,总得进討,將对普军的威胁落到实处。
秦军將领中固然不乏態度保守者,但大部分还是存有南下作战建功之意,当苟武下定决心,前逼许昌普军,几乎获得一致认同。
而在秦军主力自长社南下之际,许昌的晋军將帅们,却仍在纠结、为难...:
事实上,许昌这路普军內部关於北伐作战的分歧一直存在,尤其在受挫许昌城下之后。
激进派认为应该不惜代价攻破许昌,而后挺进伊洛,收服洛阳;保守的人认为,那样代价太大,且新占州郡不稳,战线太长,粮道不稳,风险太大。
而谢尚作为督统,则深谱一个中庸之道,不进不退,不疾不徐,就这么拖著。此前,中原大势在普军,虽有张遇这样的顽抗分子,但普军承受的压力並不算大,意见分歧与爭论也都在可控范围之內。
但自从姚襄率部来投之后,氛围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对姚襄这支羌眾为主的北军的排斥倒是其次,由其引来的秦军才是关键。
从上个月秦军正式东出虎牢,大掠兗州开始,谢尚及其僚属部將们关於战事的商討,就不曾断绝过。
而自徐成、马勛率军南下挑战,则彻底引爆普军內部分歧,爭论一次比一次激烈,纠结也一次比一次深重。
就连初归帐下的姚襄,都忍不住参与其中,尤其在当日“鸣金收兵”的事情上,姚襄明確表示不甘。
当然,那一轮后来以谢尚的胜利告终,因为邓羌在马梁岗布下的理伏,后面暴露了出来,苟军的败撤,果然有问题,谢豫州谨慎是有道理的。
大概是为了挽回面子,在確认马梁苟军兵力“薄弱”之后,姚襄又向谢尚建议,希望能领军出击,先破这支大胆南下的骄兵,他姚羌所部兵马,愿全力协助,谢尚只需引兵押后,以备长社秦军主力来援。
姚襄这般主动积极,谢尚难免动心,此议甚至引发了部分晋將的支持,比如绕道自充州逃回的濮阳太守戴施、护军王奎,督护何融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