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形势微妙(2/2)
要知道,几个月前,姚弋仲刚去世时,姚羌军民眾加起来,尚有八万余户,如今,直接损失了一半。
不论形势与过程如何,去年从头南下,抵至南渡之时,姚羌集团的人口与实力都是获得扩充壮大的。
但此番,拋家舍业,匆匆南下,才至睢阳,便损失了这么多人口。在常人眼中,这或许就是姚弋仲与姚襄两者之间的差距了。
而姚襄,显然也不可能淡然视之,他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挽尊..::..沉默少许后,姚襄又问:“苟军呢?可曾受到苟军袭击?”
信使摇头道:“这却没有,进入济阴的苟军並不多,过定陶时,曾有敌部前来袭击,被振威將军击败,之后便再无骚扰,直到我等入梁国。”
想了想,又稟道:“据说,闻苟军东掠,北中郎將、徐州刺史已遣降將徐成率兵西援,又亲自督统徐淮之军自下邳北上,似有入充乱之意!”
西谢尚,东荀羡,这是殷浩北伐的两只拳头,而比起西路军的苦遭挫折,荀羡那边,进展虽也温吞如水,但没有出什么大乱子,也就是在冉魏徐州刺史周成的受降上,稍微发生了一些。
在荀羡一番努力绥靖招抚之下,也基本將原属赵魏的徐州地区,重新纳入晋廷(名义)统治。不过由於荀羡这一路,兵力实力都要薄弱许多,基本只是作为一路偏师,北伐的重点,还在许昌这边,毕竟离旧都洛阳更近。
也得益於在徐州方面的招抚之功,此前,殷浩又表奏荀羡为充州刺史、並督青州诸军事,这个才三十上下的名门子弟,正成为东晋朝廷有数的州伯,也是殷浩对抗荆州桓温集团最有力的臂膀之一。
“徐州兵入兗了?”姚襄闻言,未免意外,问道。
“只是传闻,未见徐州兵马,也不知其进展如何。”信使说道。
“嗯!”姚襄应了声,陷入思考。
见状,信使又拱手拜道:“属下奉命西来,同时请示將军命令,部眾徙至梁国,接下来何去何从?”
闻声,姚襄回了神,衝来人露出笑容:“休息片刻,恢復体力,而后速返睢阳,答覆兄长,如他所言,暂驻梁国,就地休整,儘量接应走散之部民,一定对兗州方向提高警惕,以防苟军大举来袭。
另外,我擢你为步兵校尉,仍在兄长魔下效命!”
“多谢將军!”来人顿时大喜,立即拜道:“属下这便返回睢阳!”
却是迫不及待,不肯把时间浪费在休息了,对其积极,姚襄自是温言安慰:“一路当心!”
“所幸,兄长他们顺利撤至梁国,只要这几方户的部眾还在,我们便能重整旗鼓!”待使者退下,姚襄长长地舒了口气,对权翼道。
这段日子,姚襄可谓身在许昌,心在稿,始终惦记著姚益所率南徙部眾的安危。
惨遭失败之后,姚襄对自己根基所在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那些在冀东南与兗州吸附的土眾流民,他可以不在乎,但那些自瀑头便聚集在姚氏旗下的羌部以及秦雍士民,却不容有失。
哪怕处於一种最功利的心態,那些部民,还关乎到军前效力的將士稳定....
万幸,姚益等將臣不辱使命,苟军也未如声称那般,盯著他羌部士民,大加攻掠,得以较为顺利地南徙至梁国境內。
或许梁国也不会是什么世外桃源,到了这里也不意味著高枕无忧,但处境必然大大改善,暂时避过苟军乃至燕军兵锋,同时背靠晋廷,屯田积穀,养兵恤民,恢復实力,坐观局势,隨时可回探充州。
“部民暂且无虞,我军也可放下心来,专注於许昌战事了!”压下心绪,再看向权翼,姚襄说道:“对当前局势,子良有何看法?”
帐內,权翼也因稿士民的成功南徙而暗暗高兴,毕竟他权氏家族及扈从,
也大多留滯当地。
面对姚襄询问,权翼稍加斟酌后,拱手一揖,认真地说道:“明公,恕在下直言,苟军兵锋虽劲,但终究力有难及,我部眾退至梁国,已难以再穷追猛打。
甚至,在下怀疑苟军此番东出,居心究竟何在,如此大动干戈,精锐齐出,
难道只是为了掠夺些许人口財货!”
“说下去!”听权翼这般说,姚襄两眼发亮,当即表示道。
权翼:“以在下愚见,与其担心充州战况,不如担心许昌安危!一旦苟军南下,恐形势不妙!”
闻言,姚襄眉毛一挑,道:“苟军固然强大,然其兵马眾不过三万,还分兵各郡抄掠。许昌这边,谢使君加我军,足七万余眾,寨垒勾连,防御齐备。项县还有殷浩援应,倘若徐州荀羡再领军西进充州,苟军焉敢南来?”
对姚襄所述,权翼嘴角掠起一道讥消的弧度,悠悠说道:“战场交锋,胜败之机,岂在兵马多寡?
谢使君兵马虽眾,却为久战疲兵,且其中可战之卒,能有几何?苟军人虽寡,却是新胜之师,且多为虎狼之卒。
若正面交锋,许昌普军绝非苟军对手,若非谢使君在许昌兴建营垒,大起区笼,且粮械尚足,在下甚至认为,晋军没有与苟军对抗的实力!”
言罢,权翼观察著姚襄反应,毕竟,他这番论调,实在有些长他人威风灭自已志气。尤其是,又拿洛阳之败来鞭尸了,难免刺激到姚襄。
但是,姚襄显得很平淡,想来也是,如果去鄙视苟军,那么惨败於其手的姚襄,岂不更加无能。
因此,对其评价,姚襄淡淡道:“可是,那些晋军將领们,却不这么认为,
他们觉得自己与苟军有一战之力,甚至以此鄙薄於我!
谢使君固然有所警惕,却冀望苟军不敢南下,纵其南下,也觉得能凭许昌之师拒之.
”
听姚襄与普军將帅的批判,权翼也继续道:“至於殷浩、荀羡之师,恕在下直言,若这两路晋军能尽死力,起大用,晋军北伐,早就饮马大河,收復洛阳,
何至於到如今,仍在徐豫一线挣扎?
荀羡军兵微將寡,实力不继,採取缓图策略,也就罢了,那位殷中军,坐拥江东精锐,却滯於后方,裹足不前。
堂堂晋兵精甲,竟成为其看门护卫,如此胆怯畏缩,岂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