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成果 结怨(1/2)
第284章 成果 结怨
刀兵面前,没法不低头,王猛下属十余名经过其专门培训的职更,在一队羽林的护卫下大摇大摆进入杨氏堡,在杨府之前,大张旗鼓,进行清丁编户工作。
在几无遮掩,且有杨氏父子配合的情况下,只用了一日多的时间,王猛便协同僚吏,完成对杨氏及依附杨氏族部丁口的清查编户。
最后连杨氏族人算上,计得户八百三十七,口四千一百百五十五,其中壮丁为一千二百七十四人。
不要小瞧这个数据,这比起渭北许多边鄙小县全县人口都多,显然,趁著关中大乱期间,杨氏默默发育,吸收了不少人口。
这未必就是杨氏的全部底蕴,但王猛也没有继续深挖,就这已经足够杨氏受的了。从今年开始,只要苟政还坐在长安,只要苟军对各郡的武力弹压震还存在,他杨氏就得照登记的丁口数量缴税,这可是两千五百余斛粮,
还每年如此。
比起这,给堡外苟军“单食壶浆”的搞劳,则算不得什么了。
甚至於,杨氏一定程度上还应感谢苟政听取下意,仁慈宽恩。因为按照苟政最初所擬税额,按每丁每年纳粮两斛、绢一匹来算。
不过,包括郭毅、朱彤乃至王猛在內的一眾僚臣,都向他建议,如此负担过重,非当前关中士民所能承受,因此方才取消了对绢布麻绵的收取,只缴粮。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在完成对杨氏的清查过后,王猛加以总结调整,很快便向县域內剩余几家豪强动手,有杨氏榜样在前,其余豪强自不敢再打马虎眼,主动上报户口情况。
鑑於他们顺从的態度,王猛的態度与手段也做出相应调整,对几家豪强上报的户丁数量,只要在“合理范畴”之內的,一概同意。
至於这个合理范畴如何界定,则通过县令李绪、屯营以及王猛自己的调查了解,综合判断。
当然,事情还是要做实,在接受豪强上报数据的同时,王猛也遣僚吏进入各家,就所报户丁名单,一一进行確认,避免出现“虚户”的情况。
毕竟,在王猛的构划中,这些登记的人口,除了是今后收税的依据,更是官府户籍管理的基础,同时今后施行役、兵役之法,也將由此出发。
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上,哪怕做得再细致也不为过,当然,由於各方麵条件受限,效果距离王猛的设想还差得远,但这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到清明前后,通过王猛一番软硬兼施、饱含权变的操作,郑县的清丁编户工作,以远盖关中郡县的速度完成,终得户二千五百八十八,口八千一百六十四,丁两千三百余人.:::
在整个过程与结果中,王猛深谱权变之术,这也实在是个目標明確、作风果断的人物。
从被委任关中户口清查工作开始,王猛便明確一点,他並不是要將关中所有人口都置於官府监控之下,那根本不现实,他要的只是满足官府税入的人口,並保证丁税制下可以收取足够的粮食,抑或农副產品,在今后可以动员足够多的人力。
在建立对关中有效统治的前提下,给各地豪强留下一些余地,以缓和衝突,避免直接的、剧烈的对抗,並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郑县在清丁编户工作上,一下子跑到整个关中的前列,长安收到最终匯报后,广发全境,对王猛以及一应职吏大加讚赏,王猛由此,声名更振。
当然,那些震撼的目光与声音,並不是因为王猛的能力与清丁工作的难度,而是因为苟政的重视与支持。
在不少地方官吏看来,他们若是得到秦公如此大的支持力度,若也能调动地方驻军,他们也能很好地完成编户工作,甚至比王猛更好。
这种羡慕、嫉妒与质疑,在关中苟氏下属,可以说是普遍存在。显然,
王猛还需更加努力,拿出更具说服力的功绩来..::
长安,杨宅。
夜幕降临之际,乘看习习凉风,主簿杨间乘车还家。从去岁秋冬开始,
杨间便常驻长安县衙办公了,隨看关中局势的日益稳定,作为其军政与经济中心的长安城,也日益復甦兴旺。
到如今,长安城內已有超过七万的人口,这固然远远无法与其全盛时期相比,但在苟氏將吏们的治理、维护之下,也慢慢恢復一座京邑该有的气象。
即便拋开驻军、城卫、各衙各级僚属及家人,长安城內的士民,也有五万多人自然步隨差长安的恢復而水涨船高,尤其是,他始终兼看公府主簿这个重要差事。
虽然有不少人尊呼其为“县尊”、“县君”,但杨间还是更喜欢听別人叫他“主簿”,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寒门子弟,一步步成长至今,靠的是什么,杨间脑子却是一向比较清醒。
事实上,若非长安这边需要他处置的问题与事务实在太多,再居公府之中多有不便,不利於长安的治理与治事效率的提升,杨间是寧愿长驻公府办公的,无他,离秦公苟政更近。
但不论如何,身为长安令,在长安的高级文武中,就始终有杨间一席之地。
要管好一座城市,实在不易,一直以来,他操心的第一件事,永远是如何保证城中几万张嘴有所食。
过去近三年间,杨间为此操碎了心,愁白了头髮,方才维持著一个勉强的状態,长安粮价高企的状態,至今仍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
而这显然要落到最基础的一个问题,需要有足够粮布油盐物资供应...::.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长安士民过活,很少有真正指望官府,也没有那么“仁而爱民”的官府。
过去的岁月中,杨间在竭力保证官府管理的有序,治安的稳定之后,就已经给长安的復兴打下基础了。
时移世易,到了当下,不管是苟政,还是长安士民本身,对杨间的治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事情有许多,而最近杨间的精力都集中在两件事上,其一,建立长安的主客户籍管理制度,其二,执行市税的收取。
长安的流动人口比例,是比较高的,足有上万人,除了长安周遭的士民百姓,更有大量外地胡夏商贾、势力代表,远道而来,这些都属於外来流动人口。
这些人的到来,固然活跃了城市,刺激了市场,但带来管理上的混乱,
却是一日盖过一日,因此,一份区分主客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