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他来了(2/2)
不过山中艰苦,衣食无周,闻略阳公破氏大军,关河渐安,便寻思出山,谋一份生计。今岁关中野蚕遍野,有山民采茧製衣,我便做起老本行,
到京兆境內,贩些布匹为生..
1
王猛说的从容之极,面容之间也丝毫不见寒贱贫苦之態,薛强观之,心中暗暗佩服,拱手道:“景略为何不早些来寻我?”
对此,王猛並不直接回答,只是笑笑,看著薛强。
薛强见状,若有所思,短暂的沉默后,以一种严肃的口吻,道:“景略兄大隱隱於市,待时而动,这一年多观望,只怕已有所得,不知是否已有出仕之意?”
闻问,王猛的脸上也露出认真之色,然思量几许,却摇了摇头。
“兄台这是何意?还请言明!”见状,薛强道:“我知景略非池中之物,非有为之主,难以投之。
今有略阳苟公,天纵其才,英明睿智,志存高远,实乃匡扶乱世、拯溺黎庶之英雄。若得景略辅佐,功业可期,大事必成!”
王猛眉头微燮,薛强又道:“景略既然云游关中已久,想来也当听说过,主公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入长安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建立招贤馆,招才纳士,择贤任用,极尽礼遇。
然如论礼贤之深,舍兄台之外,再无他人。从去岁夏开始,主公便晓諭关中各郡县官僚长吏,找寻兄台,以重赏激励。
到目前为止,前令仍未取消,主公礼贤渴君之心,可谓昭然,难道景略就不为所动?”
闻言,王猛苦笑道:“我的消息,是兄台透露给苟公的吧!”
“不错!”薛强点头承认道:“去岁,我率汾阴豪杰,投效主公,长安拜见之后,主公便要求我举荐贤才。我当时只提了两个人,一则为西河任群,此时已是都督府僚属,二则为景略兄。
景略之贤能见识,我深有体会,自认远不如兄,主公乃夏族英豪,欲匡天地之失,挽神州之殤,我深受其壮志感染。
若有景略这等经世大才辅弼,无异於虎生双翼,既为人臣,自当为其思谋......”
面对薛强的坦然,王猛不由頜首,思吟少许之后,方才悠悠说道:“略阳公青年才俊,世之驍雄,其智其勇,当世豪杰之中,的確少有人及。
能让威明兄,离乡背井,率眾来投,倾心效力,则必有过人之处。其礼贤纳士之心,固然难得,对在下这素未谋面之人,那般盛情,更让人感动。
然而,其根基毕竟浅薄......
王猛缓缓敘说看他对苟政的看法,此时疑虑二字几乎写在他脸上,待其言落,薛强立刻说道:“景略此言,我不敢苟同!
但凡丰功伟业,先有非常之人,而后行非常之事。如以出身高低论英雄,则汉之高帝,魏之武帝,哪怕羯赵石勒,卑贱之极,彼等何以称雄一世,脾睨天下?
以景略兄之见识,岂能窥不破其中道理?”
迎著薛强的目光,王猛嘘了一口气,洒然问道:“依威明兄之见,苟公便是这行非常事之盖世英雄?”
“这是自然!”薛强当即肯定道。
紧盯看王猛,薛强说道:“景略兄游歷关中,对主公入主长安以来的所作所为,纵然未亲身经歷,总是有所耳闻吧!主公给关中带来的变化,但凡关中士民父老,无不欣然喜悦。”
换了口气,薛强又道:“至於兄台所虑之根基,我家主公,却另有一套说法!我常受主公之邀,出入禁从,商討军政要务。
主公不止一次说过,他出身略阳土豪,三代往上,皆无声名,他虽然蔑视名望,提倡唯才是举,但也不敢罔顾根基不足的问题。
不过,在主公看来,苟氏之根基,在於魔下数万將士,在关中已初具规模的三十万屯民。如今,外寇暂退,內患初安,主公正穷思竭力,锐意进取,改革建制,以固根本。
我家主公正全力推动之整军、授田、建制诸事,不知景略兄可有耳闻?”
提及此,王猛明显来了兴趣,应道:“却有耳闻!虽不甚明了,然管窥其貌,的確不凡,如顺利推行,苟公將来,当有大作为!”
事实上,如果不是听说了这些情况,王猛是否有今日主动登薛宅之门的举动,也就难说了...
注意到王猛的眼神变化,薛强道:“主公所擬之制,实为固本奠基之制,其中智慧谋略、胸襟眼光,如不亲涉其中,对面交流,恰如雾里看,
镜中望月,难以明了透彻。
景略兄如感兴趣,在下愿代为引荐!”
对此,王猛立刻摇头,矜持地表示道:“威明兄美意,在下心领了,不过,目前在下实无出仕长安之意!”
说完,王猛眉头便紧皱起来,拧巴的表情出现这等人物脸上,可见其內心的纠结。
而薛强观之,没有继续力劝,稍一琢磨,有了想法,说道:“良禽择木而棲,良臣择主而事,此事常情。
景略既然心存犹豫,我也不过分逼迫,只是不知,兄台下一步,欲往何处?”
迎著薛强探究的目光,王猛並未隱瞒,坦荡地说来:“听闻荆州桓公有北伐之心,其总八州士眾,兵精粮足,又兼朝廷大义,接下来,我准备往南方游览,见识一番..:
、3
一听这话,薛强心道果然,晋室不灭,正朔不毁啊...
念头一转,薛强变得格外严肃,冲王猛道:“景略,恕我直言!你若心怀疑虑,意欲再待时观望,我绝不勉强。然欲南投,以愚见,万万不可。
江南晋祚虽存,然朝野早为门阀掌握,士族高门,轮番执政,岂有寒门用武之地。你出身寒贱,虽有经世之才,滔天抱负,孤身前往,也难为所用。
桓温虽一时豪杰,坐领荆襄,有所作为,然其自身尚且困於建康朝廷,
志大而难伸,如何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