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主要矛盾(1/2)
第207章 主要矛盾
“威明对燕国之警惕,更甚於孤啊!”在思吟少许后,苟政长呼一口气,看著薛强,幽幽说道。
对此,薛强並不隱晦,点著头答道:“恕在下直言,明公如今虽克定关中,
然士民之心尚未归附,已附者其心不定,旦逢剧变,必有反覆;虽已著手休养,
然时日尚短,馈军之资不足,民用之耗匱乏,国力实则屏弱不堪:
且北有匈奴、鲜卑之扰,南有梁州、仇池之恨,西则有王擢、张重华之恶,
皆不得不防,关西形势之於主公,並不安全!
明公欲立足於关西,路其漫漫,而必修远...
“威明所谈诸事,孤不无察觉,然与燕国,似无干係!”苟政眉宇稍阴,平静地说道。
薛强从容道来:“明公当知,在下一直认为,慕容鲜卑必然称雄於关东,与晋室並立。
数十年来,彼虽广揽中州士民豪杰,选起名流才俊任用,尽显英智明略,然胡虏毕竟是胡虏,其贪婪强霸,比之胡羯遥凶之时,恐怕不多让。
倘在下侥倖得言之,燕国雄据东方之时,与明公是敌非友也!”
“威明此言,是否太过篤定了?”对其言,苟政皱著眉,轻声道。
这么长时间下来,在数度与苟政的交流之中,对天下局势发展,薛强已然彻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认识办法,並固执己见,甚至可以看作是他在苟氏集团的政治理念:攘夷兴夏。
不管是本身的“夏族主义”也好,抑或是基於遂渐形成的政治利益立场,薛强在苟政面前日益呈现的,就是一种强烈警惕、谨慎反对夷狄虏蛮的形象。
此番对燕王来使的態度,也是这种“攘夷兴夏”理念的延续,不足为奇。不过,於苟政而言,华夷之辩值得重视,也可以利用,但並不是一切决策的前提,
不是非此即彼。
凡事还得辩证地看,得根据形势变化、发展需要来决定立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內,生存与发展利益,才是苟氏集团的根本立场来源。
就拿当下来说,苟氏集团內部,就有不少夷狄將吏,除了羯人,其他北方蛮夷几乎都有,杂胡出身的丁良,甚至是排名前几的建节將军。
因此,薛强的很多观点,苟政也就听听,根据自己的考量予以採纳。另一方面,苟政不否认薛强的战略眼光,但天下大势可不是他一人能够说尽的,未来形势发展,就连苟政自己都难以窥清,何况他薛强。
在苟政这边,就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若要苟政依薛强之论去决策行事,也是不现实的。
这一点,在长达九个月的接触中,薛强也已慢慢察觉了。苟政的確爱才重贤,但在礼遇尊崇的同时,骨子里主意却很正,难为旁人所左右。
对於这种情况,薛强则延续著自己的矜持,以一种看淡的態度,说道:“军国大事,本该兼采群章,此为在下一家之言,明公姑且听之,不论是否採纳,只教明公心中有所准备,在下便不算白费唇舌!”
言罢,薛强甚至当著苟政的面理起了袖子,一副淡淡然的模样。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见其状,苟政也不著恼,反而以一种认真的口吻,说道:“威明之意,孤已悉之?然燕使既来,此事总需有个说法,如之奈何?”
闻问,薛强泰然应道:“燕使,三言两语即可打发。然於明公而言,与其揣度燕王来意,顾虑鲜卑威胁,不若潜心发展,励精图治,积蓄兵马钱粮。
关东乱事终结,仍需年月,晋室北伐,遥遥无期,在燕军南下、晋军北进之前,明公仍有一段安心发展的时期,此为天时机遇,务需抓牢。
自身强大方为立足根本,只需关西安定,上下同心,届时不论晋燕,明公皆可借关西山河形胜而御之,何虑之有?”
听其所述,苟政洒然一笑,略带感嘆地道:“话是如此,道理亦通,然知易行难啊!要做到如威明所言那般,还不知要歷经多少辛苦与波折..:,
北“创立基业,本是披荆斩棘、路蓝缕,明公志才齐备,乃有今日,岂能为区区难关所阻?”薛强慨然道:“何况,依明公恢復致治之策,只需坚持两三年,成效必著!”
苟政笑了笑,礼节性地向薛强作一揖,感谢其进言,也结束了此次对话。
总的来说,薛强的看法与论调,在大方向上与苟政还算是一致的,与其一番交谈,也算坚定了他的一些想法与筹谋。
不过,本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理念,也为照顾其他僚属的情绪,薛强之后,苟政又分別召见郭毅、杜郁、王墮等人,咨以燕使之事。
结果,大伙的態度都比较趋於一致,基本都明確反对受邀出兵,只不过在对燕国的关係与態度上,有所差异。除了薛强明確表示对燕国的忌惮与防备之外,
如郭毅、王墮者,则倾向於同慕容偽交好。
理由也很简单,一者双方地盘未接壤,此前也並无嫌隙,同称晋臣,虽各具討伐之志,但还没有直接利益衝突,有交好的基础;
二者关东群雄,燕军一家独强、独大的形势,日益显著,面对强大的燕军,
稍事韜晦,也合权变,贸然得罪,招致其敌对,於苟政並无益处;
三者,若引燕国为援,哪怕仅是名义上的交通往来,对苟政治下的一些宵小也能形成一定震慑,於关中战略形势是能有改善的,攘外安內、远交近攻,都能增加余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