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擢升张士元!大明要变天了?(1/2)
第365章 擢升张士元!大明要变天了?
距离上一次朝廷为张允修擢升已然过去半年了。
按理来说,朝廷官员三年一考。
寻常官员想要擢升,就必然要经历“京察”“外察”等考察方式,这些考察短则三年,长则六年,明朝官员的提拔是一个很熬资历的过程。
可张允修显然是一个例外,一方面他有个好爹,另外一方面他与万历皇帝有着不错的交情,最为重要的是,他短短一年做出来的成绩,几乎能够顶上寻常人一辈子。
创立西山,解决流民危机,治理遏制瘟疫,再到采掘藕煤给予百姓生计,以纺织机和青苗法让江南百姓重获新生,此间种种功绩,真可谓是功德无量了。
换做其他任何一个人,都理应给予丰厚赏赐,然而张允修显然不同,他锋芒太盛,也太过于年轻,若是给予赏赐过重,今后皇帝难免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加上张居正的有意打压,这半年来即便是张允修功勋卓著,也还是没有寸进。
然而今日,在元宵灯会结束的朝会之上,皇帝到底会给予什么样的赏赐呢?
“大伴,便将旨意念诵下去吧。”
万历皇帝坐在龙椅之上,表情有些慵懒,像是一头累坏的小猪,不停打着哈欠。
冯保得了旨意,立马便上前两步,朝着百官群臣,念诵起手中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锦衣卫掌卫事署都指挥佥事张允修,性沉毅而识远,行笃实而任重.万历九年,值朝廷帑藏稍匮,民生待哺之际,创制取藕煤之技,以利民用,立市集通贸易之途,以畅货殖后复携天工纺织之机,驰援江南,解黎元于倒悬,救苍生于水火.”
这一番圣旨措辞下来,对于张允修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足以见得张允修所作出来的贡献有多大。
更关键的是,即便是赞美之词到了这个份上,也没有御史言官有所异议,唯独有所异议的无非是“沉毅”“笃实”这两个词语,放在张允修的身上显得不那么贴切一些。
在场官员们也都屏住呼吸,眼神紧紧盯着冯保手中圣旨,他们心中也好奇,万历皇帝到底会给予张允修怎样的擢升赏赐?
却听冯保抬高音量说道。
“今念其忠勤匪懈,绩效卓著,特加超擢,今升授锦衣卫掌卫事署都指挥使,秩正二品,食俸全给。赐蟒衣一袭、玉带一围,并予敕书,许其总领卫署诸务,节制南北镇抚司,便宜调度校尉.”
此言一出,不少朝廷官员不免有所惊叹。
这可是年近十六岁的锦衣卫都指挥使啊!从前张允修挂着掌卫事的头衔,实际上对于锦衣卫不能算是完全管辖,上头还有个虚衔空位。
可现在已然是完全不同,张允修授予锦衣卫都指挥使之后,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锦衣卫最高职衔。
若是想再往上,那便得是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督同知,这等一品官职。
不过惊叹归惊叹,大多数人也都是为张允修年纪轻轻便有此成就而感慨,对于张允修擢升并没有什么觉得不妥,相反还觉得理所当然,毕竟如今锦衣卫早就是他张允修的天下。
可冯保话音刚落,便在所有人都觉得结束的时候,这圣旨竟还没有结束。
却听冯保继续念诵说道。
“复授张允修为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协理戎政,稽察沿海卫所之籍,上承中枢之调度,下统水师之节制,毋怠厥职,以肃军政”
此言一出,百官们大眼瞪小眼,眼神中有震惊也有羡慕,还有的则是从中品味到不同之处。
这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与锦衣卫都指挥使一般,乃是正二品的官衔。
可有一点不同的是,锦衣卫乃是具有实权的,手底下可以直接调用卫所兵士,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却是不同。
五军都督府名义上乃是明朝最高的军事机构,可都督佥事却没有调兵实权,有的不过是统兵权。
所谓统兵权,无非便是管理卫所日常军政,核查军册军户,参与军备监督等等。
真正能够调兵遣将的,无非是“兵部尚书”“总兵官”“督抚”之类的实权官职。
这一点到了万历年间更甚,所有官员心里头都明白,这个“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看起来确实是厉害,可乃是个“恩功寄禄”的官职。
自开国以来,大多为安置有功将领,亦或是给予朝堂重臣的荣誉职衔,跟锦衣卫里头的一些同知、佥事没什么两样。
可话虽如此,放在普通人身上能够这样想,他张允修是普通人么?
细心点的能够注意到,在圣旨的擢升任命中,有“水师”的字眼。
这就更加是耐人寻味了,旨意里头竟很明确地点出了张允修这个都督佥事,乃是统领管理水师。
大明水师基本上都编于沿海卫之中,散布在福建、两广等沿海地带。
张允修一个成日里待在京城的“纨绔子弟”,竟然要担任水师都督佥事?都督佥事的名头有了,今后若再想挂一个总兵官、都抚的头衔,是不是也是理所当然呢?
最为关键的是,张允修手里可是有西山这个怪物,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西山在江南士族垮台之后,不知道攫取到多少好处和利益,西山钱庄、商行、商铺想必开春之后,便能够遍布整个江南,届时张允修的影响力又有多大呢?
万历皇帝如群臣想得一般,给予了张允修更多的信任和赏赐,可放出来的权力却超乎他们的想象。
甚至于有人感觉到,从今往后这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头衔,许不再是个虚职了。
一时间,不少人将目光看向站在队列最前头的张居正,这位元辅大人本就手握重权,这下子如虎添翼,恐怕普天之下,再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说个不字。
队列之中,许国则是忍不住偷偷抬眼看向帘子后头的万历皇帝,他眯起眼睛,不由得重重叹了一口气。
他还品味到一个细节,那便是今日这么重大的时刻,万历皇帝给予张允修赏赐,可后者却是告病在家?
换做其他官员,就算是奄奄一息,也得爬起来领旨谢恩才是。
最不济,那也得是等到张允修上朝之后,再进行宣布,亦或是直接送旨到张家府上。
可皇帝却选择在张允修不在的情况下,直接宣布这一结果,看似荒唐,然而在明眼人看来却是饱含深意。
一来张允修不在场,便少了些纷争,也是皇帝放出来的信号,即便张允修不上朝也要封他这个都督佥事,其他人的反对自然没什么意义。
二来则是犹如那首刘永宁的诗句一般,乃是朝廷对外界放出的一个信号。
那便是,这开海禁出远洋推行贸易之国策,不论万历皇帝还是张居正,同样都是势在必行!几乎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相比较之下,不管他们这些“旧党”,愿不愿意承认,大明这一艘巨轮都将义无反顾的前进了,前方的一切景物都将是他们不曾见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