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索虏北遁(1/2)
第523章 索虏北遁
贺兰部约两万骑兵列阵於盛乐城东侧云中川河谷,分为三队,前锋为重甲骑兵,人马俱披铁鎧,持长矛、环首单刃刀。
中军为弓骑兵,背负角弓和鸣鏑箭,后队为轻骑兵,备套索和长杆骨朵,负责侧翼迁回。
贺兰染干作为流亡部酋,自然是没有能力装备甲骑具装,甚至绝大部分的装备都来源於周军馈赠。
骨朵这玩意儿原本在代北也很少见,自从周军特別是左驍卫悉罗多部大规模列装后,不少人突然发现,这种长杆重锤形兵器在骑兵近距离对抗中颇具威力。
当然,骨朵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高,警力不行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用长矛马塑。
另一边西南丘陵高地上,铁弗部一万五千骑列阵待敌。
铁弗部全员轻装弓骑,分左右两翼展开,马匹披毛毡,骑兵皆挎双弓、盛放三十支箭的禄囊。
从列阵看,铁弗部很明显將会採用匈奴传统战法,利用高速机动轮番拋射。
三万魏军由长孙肥统率,分別依託盛乐城西南方的豌河道驻扎。
魏军骑兵看皮甲持长矛,一些部酋装备长塑。
步军则凭木柵、鹿结车阵,架设少量强弩,阵后埋伏两百鎧马重骑作为攻坚突击力量。
战事爆发得很突然,大概是贺兰染乾亲自驰马衝到魏军阵前大骂魏王拓跋掛,甚至翻出了拓跋强纳姨母的陈年旧事,號召魏军中的贺兰部民倒戈反攻魏军。
拓拔魏国能在短短数年內实力大增,吞併贺兰部无疑是一大原因。
因此当贺兰染干以强横姿態重新出现在魏军阵前时,当即引得不少贺兰部民发生骚动。
周军於参合陂大破燕军,慕容垂伤病发作败走大寧郡的消息,已经伴隨凛冽冬风颳遍代北。
在不少魏国部民认知里,东燕是比魏国更加强大的中原帝国,慕容氏更是比拓跋氏早数十年进军中原,由一支辽西鲜卑部族,发展壮大为强盛王朝。
东燕皇帝慕容垂,不少代北部民甚至听著他的事跡长大。
五十年前,慕容垂已经是纵横关东罕有敌手的传奇人物。
五十年后,慕容垂鯨吞东夏復兴燕国,
如今,崛起於并州、关中的新兴周国,在参合陂一战击垮燕军精锐。
一代鲜卑天骄慕容垂碍於年纪、伤病,黯然败退引残兵返还中山。
继符坚之后,关中长安再出雄主,大周军队重现往日秦军盛况,以横扫姿態平定代北。
贺兰染干正是在周国鼎力支持下,用半年时间收拢部民组织兵马,如今已是一支足以和魏军正面对抗的强军。
贺兰染干对拓跋一通破口大骂,倒是没让魏军破防,毕竟强纳姨母这种事在代北也不算少见,比这更离谱的婚嫁多的是。
只是贺兰染乾的出现,使得魏军中不少贺兰部民出现摇摆情绪,一些部酋见染干叛离拓跋氏投靠周国,竟然活得如此滋润,军力之强大一点不比之前差,心里也跟著起了歪心思。
能做部族之主,总比给拓跋魏国做臣子更自由些。
拓跋大搞解散部落编户齐民,已经触怒了不少守旧鲜卑部酋势力,只是碍於魏军实力强大不敢造次。
如今,魏军碰上了来自关中的周军,就如当年的代军迎战秦军队一样,不说一触即溃,那也是从兵员素质、装备士气全方面碾压。
刚刚迈入中级汉化阶段的拓跋氏,哪里会是整合关中、并州人口土地资源的周军对手?
长孙肥正是因为看到了魏军军心產生极大动摇,才不得不冒著极大风险,下令主动出击。
放任染干喊话劝降,说不定魏军中真有部酋会临阵倒戈。
大战爆发,铁弗部轻骑在刘直力统领下从丘陵俯衝而下,分两队交替驰射。
左翼伴攻诱魏军弩箭,右翼骤然绕至车阵侧翼,箭雨覆盖弩手。
魏军步兵以车抵挡,弩箭反击,铁弗骑手利用马速退避,轮换时竟无一人落马。
贺兰部重骑趁势突击魏军中阵,千匹具装战马列墙式衝锋,马蹄踏地如雷,
直撞魏军骑兵阵列。
魏骑以长格挡,被重甲马匹撞开缺口。
贺兰中军弓骑紧隨拋射,缺乏机动的魏军步兵当作靶子一样成片中箭。
长孙肥不得已放弃河道阵地,转而利用步军车阵做抵挡,逐渐向著云中川东部撤退。
贺兰部后队兵马忽从谷地杀出,以套索拽倒魏军骑手,骨朵砸击落马者。
铁弗部轻骑同时切入魏军步阵后方,切割步兵与车阵联繫,魏军阵型被割裂为三段。
混战中,盛乐西门爆发骚乱,城门突然大开。
贺兰部几名部酋亲率八百兵突入城门,沿马道攻上城墙,在內应策应下攻占西门。
长孙肥期望中的盛乐守军突围出城,配合他歼灭敌军的场面没有出现,反倒是城中有部酋响应贺兰染干,绑了留守王都的尚书右僕射燕凤开城迎接旧主。
好在王太后贺兰氏、王太子拓跋绍早在铁弗部、贺兰部袭击盛乐之初,就已经提前出城远遁阴山以北,不然的话魏国基业当真要一战而亡。
长孙肥见大势不可挽回,率部退守云中川西部,准备接应拓跋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