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不可能完成的目標(1/2)
第388章 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隨著洛珞的话音落下,吴峻的思绪,却像被什么无形的东西抓住,在洛珞提到的那两个名字上盘桓不去一一禺谷站,盘古堆。
他並非文科出身,但那些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早已渗入骨髓。
眼前的景象是冰冷森严的铁丝网、探照灯、荷枪实弹的战士、轰鸣的机械—这一切是为了捕捉那比恆星更狂暴的能量。
然而,这两个名字,却给这座为未来而设的堡垒,注入了一股暖流。
禺谷站仿佛他们不再是现代工程的建设者与守护者,而是接过了夸父那根巨大的手杖,踏上了一场新的追日征程,最终停驻在这传说之地,准备汲取那同样足以饮干大河大海的能量之源。
盘古堆.—
他们即將在此地建造的,不正是一个要在微观层面重演开天闢地的装置吗?
那瞬间的聚变反应,释放出足以媲美恆星內核的狂暴能量,不正是要在人类掌控下,劈开“化石能源”这片混沌,开闢出新的、澄澈的“清洁能源”纪元吗?
太贴切了!吴峻心底翻不由的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受。
这一一就是他们骨子里的浪漫啊。
他握著方向盘的指节微微收紧。
“禺谷站盘古堆吴峻忍不住低声念了出来,声音在狭窄的车厢里显得有些突兀。
洛珞没有睁眼,只是那微闭的唇角似乎若有若无地向上弯了一下,像是洞悉了吴峻此刻內心的波澜。
“吴中校也喜欢这两个名字?”
洛珞的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依旧平稳。
“洛总”
吴峻的语气比平时更郑重,甚至带上了一丝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敬意:
“这名字—太绝了!禺谷是终点也是起点,是神话也是现实,盘古更是一击·就打中了心底最深处的东西!”
他顿了顿,努力寻找更贴切的表达:
“不只是贴切,它———它有根!扎在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最深处的根!夸父追日,盘古开天,
那是刻在dna里的故事,是祖祖辈辈对著星空幻想过的力量和浪漫。”
他的声音渐次低沉,带著一种深切的共鸣:
“感觉肩上扛的都不只是任务了,好像还有血脉里的那份劲儿?”
“是啊”
洛珞深以为意的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神话从来不是虚幻,那是最初的宇宙观,是对力量和秩序最本能的渴望与敬畏,我们,只是在用另一种形式,重写那些刻在星空下的故事罢了。”
伴隨著地基平整完成,试验堆的主体正式开始了建造,
重型运载船的汽笛声撕裂了清晨的黄泽海雾。
“振华31號”半潜船巨大的钢铁身躯缓缓靠向临时加固的深水泊位,如同史前巨鯨浮出水面。
其上被特製钢笼固定著的,是直径达15米的杜瓦基环一一盘古堆的核心真空容器基础段,闪烁著冷冽的金属幽光,在晨曦中的光芒下倒像是个超大號的戒指。
岸上,数十台重型机械早已严阵以待。
吴峻中校和聚变堆的副总工程师王世峰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高台上,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关键节点。
加密频道里,洛珞清冷而平稳的声音在工程师们的耳麦中响起:
“运输工况覆核:海上摇晃谱分析完成,液压定位补偿参数加载完毕。赵工,卸载程序按最高冗余预案执行。”
“收到,洛总!”
副总工王世峰紧盯著实时监测屏,浪涌让仪表读数微微跳跃:
“拖轮组释放反向牵引波,抑制2號锚链方向的横摇谐震!吊装组准备!”
基坑施工现场,巨大的负压抽吸装置轰鸣著,將基坑底部的积水迅速排出。
十台凿岩机在精准划分的网格区域同时怒吼,衝击钻头啃噬著裸露的岗岩层。
测量员將最新的岩芯样本递到赵工面前:
“標高负37米!爆破孔加密区预留完毕!岩芯硬度指数达標!”
王世峰开断裂面,强光手电照射下,清晰可见65°斜向节理纹路。
他瞳孔微缩,立刻对著对讲机喊道:
“调整d7区方案!装药量降7%,锚杆倾角加15°,支护网用a级密度!”
三天后。
千吨级履带吊巨大的臂膀缓缓提起杜瓦基环,沉重的阴影瞬间笼罩了整个基坑。
这一刻,所有工地的喧囂都仿佛静止了,只剩下钢索摩擦的咯吱声和液压泵低沉的嗡鸣。
基坑基准点上,十六台雷射跟踪仪同时亮起,精密的光网瞬间编织而成,如同无形的天罗地网,笼罩著即將落位的庞然大物。
“真空密闭环水平定位系统,启动!”
在数千双目光的注视下一一包括通过加密视频系统实时关注的洛珞一一鐫刻著“华重冶钢一厂”铭文的杜瓦基环,如同被无形巨手稳稳托举,向著精確计算的坐標点沉降。
雷射跟踪仪实时反馈:x轴偏差:+0.03mmy轴偏差:-0.07mmz轴倾角:0.0012°
“落位完成!”
短暂的死寂后,巨大的欢呼几乎要衝破临时指挥棚,
然而,欢呼声未落,加密频道里洛珞的声音清晰地切入,没有丝毫停顿:
“落位符合要求,但热膨胀临界模擬预判:法兰密封圈在工况温差下变形风险存在,李教授,
立刻启动液氮注入口模擬工况加载,进行热变形验证。”
没有质疑数据的准確,他跳跃到了下一个可能的风险环节。
“明白,洛总!”
李卫国毫不犹豫,命令下达,超低温液氮瞬间通过检测管道喷涌进基环与下部结构的接合部。
白色的霜雾瞬间瀰漫开来,温度骤降。
夜幕降临,笼罩黄泽岛,雾气中,数名工程师快速靠近接缝处。
杜瓦內层结构亮起了强光,一场属於低温世界的精密战役拉开帷幕。
液氮温区冷屏组件在特製的-200c预冷舱內完成了最后的检测,被真空吊臂缓缓送入杜瓦內部亮银色的多层铝箔隔热层在低温探照灯下,反射出蓝紫色的奇异光晕,如同巨龙的鳞甲覆盖在冰冷的金属骨架上。
指控中心一一负责液氮温区安装的张工看著主屏各项指標均显示绿色,略微舒了口气,向身边的副手低语:
“冷屏组件嵌合度99.5%,b7区边缘温差———嗯,0.15°c,还在允许范围,再加把劲,天快亮就能收工了。”
副手闻言也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虽然是加急的工程,但这一环节完成,他们也能鬆一口气了。
就在这时,张工突然间注意到洛珞紧皱的眉头,不由心里咯瞪一声,好像有种不好的预感。
连忙低声问道:
“洛总?有什么问题吗?
洛珞没有立刻回答。
他那经过系统开发,远超常人的计算力正如同高倍显微镜般聚焦在屏幕一角,那是位於冷屏组件西北角一一b7区的三条並列温度曲线。
乍看之下,它们平稳地向上爬升一一这是组件嵌入过程中受微量环境热传导的正常升温。
但在洛珞的脑中,《多维流形振动响应图谱》的模型已经高速运转起来。
即便数据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但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没有根据,单纯的数学直觉。
而过往的经验告诉他,无论是纯粹数学的理论计算,还是一些相关的实验项目,当他感觉数据不对的时候,往往都可以找到真实存在的原因。
“零点七秒。
”洛珞低声开口,声音平静却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让主控室的键盘敲击声瞬间静了下来。
“什么?”
张工没反应过来。
洛珞没有解释,手指如刀,精准地点在b7区的三维结构图上:
“放大b7-b5、b7-b6、b7-b8三组温度数据的时间轴坐標轴精度到微秒级,再叠合这个区段中高频震动谱的滤波分析。”
技术员紧张地操作,所有人屏息祈祷著,希望別有什么意外发生目光聚焦在突然被放大的屏幕上。
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几条波动更剧烈但似乎.—还算在閾值边缘的曲线。
张工快速瞄了一眼报警閾值设定值,不由的鬆了口气,同时在心里暗道:
“都在安全区啊,难道是洛总太过敏感?连续低温作业这么久”
但洛珞的眼神却更加锋利起来,他在那些细微的波动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关联性扭曲。
温度数据不是均匀的波动,在某个特定的点,温度的变化率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妙的“迟滯”,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对应的震动频谱,一个尖锐到几乎被淹没在背景噪音中的非谐波分量在2khz附近尖刺般凸起了一下。
这一点异常小的几乎微不可查,换做別人非得当成一个小的数据突刺忽略了过去。
但他却不会。
在数学上这些年的研究告诉他,数学是不存在误差的,有数据误差的只有实验,如果是超出標准范围的误差,那要么模型出了问题,要么就是实验有问题。
而他.是绝对不会怀疑自己的数学模型的。
“—相位差异常,耦合共振点形成。”
洛珞喃喃自语,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理解这几个词背后意味著的物理图景。
在他的《微区热传导流形场》模型中,b7区这个点的热传导路径瞬间变得“粘稠”,如同润滑良好的齿轮突然卡进一颗微尘,能量流动开始產生细微的涡旋和堆积。
“压力累积晶格滑移临界点逼近他脑中的数学模型发出了无声的警报。
“洛总?”
张工的声音有点乾涩,他开始感到不安了,不会真的有什么他们没发现的东西吧。
旁边一个年轻工程师盯著那需要放大多倍才能看清的毛刺,还是不太信服:
“这—会不会是传感器本身噪声?或者某个固定件的微小振动?振幅太小了—”
“调b7区的实时热成像”
洛珞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但更关键的命令还在后面:
“同时,把《微区热传导流形场》的实时模擬输出叠加到b7区三维模型上。”
当这两幅图景同时展开在主屏上时,那儿乎看不见的热点,在传统热成像图里仅仅是色温边缘一丁点不易察觉的粉红色调差,但在流形场模擬图上一一一个清晰的、螺旋状凹陷的能量涡旋结构被標亮出来!
它在屏幕上就像一个小型的黑洞,正在吮吸和扰乱周围规则的热流场。
“看见这个『拓扑奇点』了吗?”
洛珞的光笔点在那个凹陷中心:
“能量在这里堆积无法顺畅传导,局部应力急剧升高-铝箔晶格开始发生大规模滑移了,这是塑性屈曲的前奏!”
此刻是另一边的安装现场,空气中,液氮喷淋管环绕作业区,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金属构件上凝结、蔓延。温度监测仪读数定格在令人心悸的-269c。
“多层绝热系统就位,准备开始冷屏嵌套。”
李卫国操控著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將第一块巨大的弧形冷屏组件吊向预定位置。
不过就在冷屏即將嵌入卡槽的瞬间。
“暂停!”
洛珞的声音陡然在加密频道里拔高了一个度,穿透了机械运作的喻鸣。
是的,即使在总控中心,他也通过微振动和温度变化趋势模型,预判到了问题!
他的指尖精准点在三维模型西北象限:
“b7区传感器矩阵,过去11秒內三次出现非周期性微震盪。”
调出的原始数据流证实了他的判断:看似平滑的黄色温度曲线深处藏著锯齿状毛刺,而震动频率的傅立叶变换图上,突兀的非谐波分量正如毒蛇吐信般闪烁。
总工程师慌忙调取红外热成像,画面里冷屏表面仍是一片均匀的鈷蓝色。
“温度分布正常啊—”
话音未落,洛珞已用光笔圈出三处像素点:
“这三组相邻传感器存在梯度差,传统模型会判定在误差范围內。”
他调出自己构建的《微区热传导流形场》给现场同步过去,屏幕上立即显现出诡异的漩涡状能量分布:
“看见了吗?这里形成了局部热力学奇点一一应力集中正在诱发材料晶格滑移。”
仿佛验证他的话语,警报陡然尖啸。
西北角某块铝箔的实时形变监控突然红,三维模型对应区域泛起蛛网般的裂缝模擬线一一正是洛珞点出的b7区。
在所有人尚未从数据风暴中回神时,洛珞凝视著那些扭曲的曲线低语:
“塑性褶皱开始了...传统热膨胀算法根本算不出这种微观尺度的非线性畸变。”
“右侧观测镜头!第三层铝箔隔热毡边缘,2號节点附近!”
作业区的工程师立刻將高倍內窥镜对准指定位置。
画面传到指挥中心和洛珞的屏幕上:
在极低温带来的巨大收缩应力下,数片叠加的铝箔边缘出现了细小的、不规则的塑性皱褶!
虽然只有零点几毫米的幅度,但在追求极致热隔绝效率的聚变堆真空腔体內,这就是可能导致局部热辐射泄漏的致命缺陷!
“是塑性皱褶!温度骤降太快,局部应力过大!”
李卫国立刻判断出原因,冷汗瞬间渗出额角,这是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避免的製造和安装应力集中问题。
总控中心气氛瞬间凝固。更换整个组件?工期將严重延误!强行安装?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人的目光,通过视频系统,都下意识地投向了屏幕上那个年轻总师的面孔。
洛珞的眉头瞬间紧锁,指尖在桌面模擬的全息结构图上迅速勾勒。他的目光锐利如鹰,脑海中急速翻阅著所有相关的材料数据和过往经验。电光石火间,他捕捉到了解决方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