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刘彻:建中朝,削相权——从脚后跟削的!(2/2)
“诸位爱卿,为何不进言?”刘彻略微抬高声音,故意打趣道,“今日不言,来日便不可再言,以免落下个首鼠两端的恶名。”
“陛下圣明,中朝改制乃圣人之举,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但是仍有不足——”主父偃的声音从暗处传来,而后起身来到殿中。
主父偃是比二千石的中大夫,本就属於中朝官的范围,他又深得皇帝信赖,中朝改制后,权力只会提高:朝臣不知他为何进言。
“哦?主父卿有何高论?不妨说来。”皇帝依然冷漠,甚至隱隱约约有了几分怒意。
“中朝一旦改制,军国大事便会涌来,陛下居中处置,定会案牘劳形,君劳臣閒,我等身为臣子,坐立难安。”主父偃躬身行礼道。
“——”群臣齐刷刷地看向了主父偃,心中既有感嘆,也有佩服。这奸猾的老叟,说是谤讥进言,实则是奉承,当真是巧言令色啊。
“听主父卿此言,朕心甚慰,诸卿宽心,朕刚过而立之年,身强体健,既食民禄,当解民忧,怎可尸位素餐,无所事事?”刘彻道。
“陛下勤政如斯,老朽钦佩,但仍有一策想献,一解君忧。”主父偃对同僚或鄙夷或嫉妒的目光毫不在意,只是面不改色地继续道。
“主父卿直言吧?”皇帝道,先前那一缕怒意已经不见了,言语里反而有讚许意。
“当扩中朝官制,拔擢德才兼备之臣,入中朝替陛下分忧。”主父偃苍声进言道,同僚看待他的目光变了:这可是给同僚谋出路啊。
“主父卿有慧眼,朕亦有此意。”刘彻真心实意地夸讚道,这主父偃最大的优点,便是揣测圣意,而且揣摩得准,进言更没有半点藏私。
“陛下圣明如日,老朽只是顺势而为,担不起陛下的谬讚。”主父偃又露齿笑道。
“此言落在实处,朕便採纳了,中朝官员额本无定製,亦无需固定,能者皆可任——”
“依朕所见,原先的中朝官德才兼备,朕於昔日试用,皆得心应手,故仍可留任,”刘彻道,“另外,三公九卿日后皆加中朝官。”
此言一出,坐在左侧最外侧的三公九卿终於鬆了口气,自己的权势今日暂时保住了。
“征伐匈奴,將是大汉的国策,兵事不可有丝毫延误,故各號將军,皆定为中朝官,日后可自由出入宫中。”刘彻看向右侧武將道。
武將本就比文官耿直豪爽一些,此刻面色倒是更平静,不像文官那般“患得患失”。
“至於其他群臣,若中朝需要,自会临时调用。”刘彻说道,说是中朝需要,实际是他这皇帝需要,何人得权柄,皆由他来决断了。
“诺。”主父偃脆生生地答下,其余朝臣亦不能拒绝,只能齐声称颂,接受了中朝改制之事。
“尚书台作为中朝枢纽,当设一领尚书事。”刘彻停顿片刻,饶有趣味地观察群臣那副竖耳倾听的模样——这领尚书,位高权重啊。
“主父卿,你是內朝的老臣了,饱读经书,才华横溢,由你来任此职。”刘彻轻飘飘地说道,领尚书事是內朝官,根本无需与臣下商议。
“老、老臣?”主父偃惊讶道,他虽想得到皇帝重用,却也从未想过以残年任要职。他自忖才华学识不低,却知道自己无理政经验。
在皇帝身侧出谋划策尚可,真要像竇婴先前那般巨细无遗地处理政事,力有未逮啊。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给自己惹来无妄之灾啊。
而且,主父偃用两眼的余光瞟了瞟丞相竇婴,后者虽两眼下垂,脸却有黑气在盘旋,隱藏在皱纹里的怒意几乎要从七窍喷薄而出了。
主父偃平日倒也不惧竇婴,同样饱读儒经的竇婴对他也很客气,他今日抢了这官位,那便真的结下仇怨了,对方不知要如何使绊啊。
“陛、陛下,老朽恐怕难——”主父偃的“难当大任”还未出口,却被刘彻拦住了。
“朕意已决,主父卿休要推辞,你且宽心,你年岁大,无需做案牌之事,只需出谋划策即可。”刘彻轻道。
“可、可——老朽实在是——”主父偃头一次觉得官职有千钧重,摇摇头还想拒绝。
“罢了罢了,这领尚书事你先兼著,日后实在不胜任,朕再选他人来任。”刘彻用不可置疑的语气决定道。
“——”主父偃听到此言心思微动,“原来皇帝是要我將领尚书事之职占住,看来,皇帝要对竇婴动手了。
99
“诺,老臣定不负圣恩,以死相报!”主父偃下拜道,毫不含糊地答应了。
“荆,从下次朝议开始,主父卿的坐榻排在三公左侧。”刘彻再一次故意高声说道,身边的荆立刻答下了,主父偃连忙谢恩回榻。
“——”刘彻在阴影中点了点头,他对头一件事的结果非常满意,樊千秋带来的这场大胜果然如一剂猛药,能治朝堂的许多顽疾。
而且,这一剂猛药,不只能治一种病,他的视线从不声不响的竇婴身上移开了,而后来回逡巡著,最终停在了御史大夫韩安国的头上。
御史大夫权力不如丞相,却同样分走了皇帝的许多权力。尤其是这韩安国,自从其主导的马邑之围失败后,他便开始与丞相勾连。
起初是与田蚡勾连,后来又与竇婴为伍,明面上很清高,亦没有露出马脚,实际上却为竇婴做了不少事情。
御史大夫说是丞相副手,实际上是要监督掣肘百官之首,倘若倒向了丞相,刘彻要他有何用。
“除了设置中朝外,朕还想做一件事情—一广开言路。”刘彻盯著韩安国,叫了对他的名字,后者不敢像竇婴那样托大,忙起身。
“从今日起,不仅品秩在六百石的官吏可以上书諫言,天下黔首皆可上书,统统送到公车室。”刘彻说道。
“陛下广开言路,实乃圣人之举,可天下黔首均可上书,奏书之数恐怕数以万计,若处置不及时,反而会貽误大事。”韩安国道。
“韩卿是说,以御史大夫如今的属官员额,不能处置这么多上书?”刘彻藏在阴影里的脸再次露出了不怀好意的笑容,有些阴森。
“正是。”韩安国忙答道。
“依你之见,当增几人?”刘彻直接问道,没给韩安国拒绝的机会,他在黑暗中舔了舔发乾的嘴唇,觉得这韩安国只是一块板上的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