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精品推荐 > 剧透歷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 第938章 盘点各省独有习惯,哪个让你看不懂

第938章 盘点各省独有习惯,哪个让你看不懂(1/2)

目录
好书推荐: 渣夫带青梅產检,辛小姐离婚独美 苦修赎罪三年,和离后全家悔哭了 锦鲤奶团踹飞渣爹后,全家旺疯了 被吃绝户惨死,全家跪求我原谅 病娇皇叔別装死,神算王妃有喜了 紓春 你退婚找白月光,我成仙帝你哭啥! 我来自上界帝族,把天骄当狗杀很合理吧? 种田后,我单开了一本族谱 大明柱国:从清廉知县开始

新的天幕出现,画面里出现了许多现代都市街头的景象。

人群在繁华街道中行走。

天幕也开始解说:

【盘点那些各个省分的独有习惯。】

【外省人来了是真的看不懂。】

【上海的快节奏生活,塑造了独特的无午休文化。】

【从幼儿园毕业后。】

【上海人的“午休技能点”仿佛被一键清除。】

【在陆家嘴的写字楼里,白领们常常一边吃著便当一边处理邮件。】

【在cbd的便利店中。】

【站著喝咖啡的顾客构成了一道都市剪影。】

【这种高效的时间观念,与上海开埠170多年的商业传统一脉相承。】

【12点到13点的一小时,纯粹沦为午餐时间,一到点便准时回归工作或学习,雷打不动。】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时钟永远走得飞快。】

【“时间就是金钱”在这里不是口號,而是真实的生活节奏。】

【数据显示,上海写字楼午休时间平均仅有28分钟,远低於全国平均水平。】

【但精明的上海人自有应对之道。】

【为了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清醒,上海人对咖啡的热爱近乎痴迷。】

【遍布街巷的咖啡馆,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

【所以,不是不困,是自带牛马兴奋剂啊。】

天幕外。

唐朝。

李世民看著天幕,有些惊讶地说道:

啊?如果只是一部分人不午睡,倒也很正常。”

“但天幕竟然说,整个上海都没有午睡的习惯。”

“从幼儿之后就不再午睡了?”

“这……难道他们不困吗?”

“想我李氏一族从太原起兵,即使是在打仗最艰难的那段岁月,也是要认真完成午睡的呀。”

天幕继续:

【与上海的不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西的必睡。】

【中午12点一过,三晋大地仿佛被施了魔法。】

【写字楼里键盘声渐歇,街边店铺捲帘门半落,连巷口的狗都趴在地上打盹。】

【若此时想找饭店吃饭,大概率会遇上“老板午睡中”的告示。】

【正午时分,从太原的政府机关到平遥的古街商铺,都会默契地拉下捲帘门。】

【这种全民午睡”的习惯,根植於山西的歷史。】

【这种习惯的形成与当地传统息息相关。】

【在晋商鼎盛时期,掌柜们就讲究“歇晌“以养精蓄锐。】

【煤矿工人更需要午休来恢復体力。】

【如今虽然產业转型,但这个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再加上山西也是碳水大省,有点晕碳。】

【所以中午的短暂睡眠,成了恢復精力的刚需。】

【年復一年,午睡从生理需求演变成文化基因,】

【外地游客常常惊讶地发现,下午两点前连景区售票处都大门紧闭。】

【提起江苏的夜生活,常有人用佛系来形容。】

【曾有博主拍视频澄清“江苏有夜生活”,表示:“我大江苏的夜生活也很丰富。”】

【但是主播的镜头,却定格在晚上7:30的街道。】

【商铺灯火稀疏,行人脚步悠閒。】

【这在深圳、杭州等城市,或许正是下班高峰的开始。】

【苏州曾推出过一个名叫“姑苏八点半”的夜市活动。】

【本以为是8点半开始,夜晚狂欢的序幕。】

【谁知8点半竟是夜市结束的时间。】

【对江苏人而言,夜生活不是霓虹闪烁的喧囂,而是回归家庭的温馨。】

【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更倾向於昼耕夜息。】

【白天高效完成工作,夜晚则享受陪伴家人的寧静时光。】

【研究显示,江苏人平均入睡时间比广东早1.5小时,这也能说明了江苏人的夜生活之早……】

【在东北,躲避井盖堪称全民被动技能。】

【无论是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还是追逐嬉戏的孩童,途经井盖时都会下意识绕开。】

【若有人强行让东北人踩井盖,他们身体就会自动灵活闪躲。】

【那种自动绕行,仿佛触发了某种游戏机制、底层代码。】

【这一习惯源於东北严寒的气候。】

【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供热管道上方的井盖周围常常结满暗冰,成为人行道上潜在的陷阱。】

【老一辈东北人常叮嘱晚辈:寧绕百步远,不踩井盖险。】

【这种集体记忆,已经演变为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

【让东北人看到井盖,就自动弹开半米远。】

【有趣的是,这种习惯甚至影响了城市基建,在瀋阳等城市,新型防滑井盖的研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一秒一士兵,从被贬开始御统诸天! 备孕五年,老婆为了白月光墮胎 网游,这头丧尸有特权?无敌了! 至暗森林:我的刑侦笔记 悟性逆天:我在崑崙魔国悟道长生 碎砖与新芽 绝色生骄 重生都市之极品仙尊 我儿一街溜子,怎成军长女婿了 我前女友是吕太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