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铁路穿棉袄?青藏铁路是如何建成的(1/2)
天幕继续。
【可以看到,在高原环境修建如此大规模的铁路,难度是相当之高。】
【但我们知道,青藏铁路最终是修建成功了的。】
【那么,我国是如何破解这条不可能的任务的?】
【首先冻土难题。】
【传统的冻土铁路採取“被动保温”策略,比如在路基下铺设保温材料,但这只能延缓冻土融化,无法根治问题。】
【中国工程师反其道而行,提出了“主动降温”理念——让冻土永远保持低温。】
【因为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冻土在零下2c时相对稳定。】
【高於这个温度就可能对铁路產生影响。】
【建设者们使用了大量的保温板。】
【保温板能够有效阻止热量传递,让冻土始终处於低温稳定状態。】
【就像给冻土穿上了一层厚厚的袄。】
【同时,散热棒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散热棒就像一个小型空调,当冻土温度升高时,它能將热量散发出去,保持冻土的稳定性。】
【据统计,在採用保温板和散热棒的路段,冻土病害发生率降低了80%以上。】
【在冻土最不稳定的地区,则直接修建桥樑。】
【让铁路悬浮在空中,避免冻土融化影响路基。】
【比如青藏铁路最长的清水河特桥,全长11.7公里,就是为了避开冻土而建。】
【再加上碎石通风路基,在路基中铺设碎石层,利用空气对流散热等辅助手段。】
【这些创新,让青藏铁路的冻土段,稳定性远超国外同类工程。】
【列车时速可达100公里以上,远超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的60公里限速。】
【其次是高原生存问题。】
【为了应对高原缺氧,中国在铁路沿线建立了全球最密集的高原医疗网络。】
【每10公里设一个医疗点,全线配备高压氧舱。】
【在施工营地,配备了高压氧舱,施工人员定期进去吸氧,缓解高原反应。】
【在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中国研发了世界首台高原制氧机。】
【每小时可生產24立方米氧气,让隧道內的氧气含量接近平原水平。】
【並且,所有工人上岗前必须进行阶梯式適应。】
【先在低海拔训练,再逐步进入高原,避免急性高原病。】
【这些措施,让青藏铁路的建设奇蹟般地实现了“零高原病死亡”,创造了世界工程史上的纪录】
天幕外。
唐朝。
李世民看到天幕的画面中,工人们在高原环境下奋力工作。
看到在铁路沿线的散热棒。
看到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铁路基础路线。
虽然李世民自己,並不是什么专业的道路修建人材。
但还是忍不住的为道路修建的匠心,而深深的惊嘆。
“精妙,奇妙!原来在那吐蕃的高原上,还能这样修路?”
“给路穿上袄,这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
“他简直就是个天才!”
而在看到修建过程中,那堪称顶级的后勤保障措施后,李世民也想起了自己的表叔。
“广神表叔,你看后世的华夏,他们也需要超级工程。”
“但那他们的工程,是经过了多么严密的考究。”
“在后勤保障上,是多么的努力?”
“你接手的大隋,好歹也是一个盛世王朝,又不是过不下去了。”
“你当初,怎么就这么著急呢?”
……
天幕也在继续。
【第三则是生態保护。】
【为了保护高原生態,中国在铁路设计中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调整:】
【为了减少对草场的破坏,他们將草皮分成小块扒下来,妥善保存。】
【等到铁轨铺好后,再將草皮重新铺回斜坡。】
【由於草皮的根系和附著土壤未受太大伤害,在雨水滋润下,草皮逐渐恢復生机。】
【据统计,青藏铁路沿线草皮移植的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建设者们在铁路沿线设置了几十齣的野生动物通道。】
【这些通道有的是涵洞形式,有的是桥樑形式,让野生动物能够自由穿越铁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