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火銃(1/2)
第96章 火銃
“大明天子想要出售火器给我???”
俺答汗震惊,有那么一瞬间他以为自己是不是老了,出现幻觉了。
但是看著大明的使臣以及其他蒙古贵族惊讶的样子,俺答汗確信自己是没有搞错的。
因为其他人的反应更加剧烈。
“什么?大明要出售火器给我们?”
“確定是火器?而不是什么火石?”
“大明天子难道昏了头?”
“莫非是这些年没有起兵戈,因此大明格外放心我们?”
“依我看啊,是大明畏惧了我们,因此才出售火器,企图討好我们。
大明使臣的脸色隨著这些蒙古贵族的口不择言铁青了起来。
“放肆,我大明乃上国,出售火器只不过是看在尔等忠顺的份上,休要胡言乱语,当心天兵將至,惩戒尔等。”
使臣怒斥蒙古的贵族们,除了一些权贵冷哼了一下,还有几个人打算发作之外,大多数人还是默不作声的。
哪怕是打算发作的人,也被周围有理智的人给拦住了。
贸易的好处就在这里了。
之前能隨意的发动战爭,那是因为之前自己从未拥有过。
但是现在则不同,现在不能隨意发动战爭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已经拥有了。
拥有了来自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
这些人自然不愿意捨弃。
也自然不愿意得罪大明的使臣。
就算他们真的出面了,那么俺答汗也不乐意。
別说这几个暴脾气的贵族,就算是俺答汗现在要和大明决裂,那么其魔下的部落也有相当一部分要投靠大明。
自万历年间以来,蒙古人的感受是最明显的,因为大明虽然和蒙古人进行了越来越大的贸易,但是大明的边境其实並没有放鬆警惕。
大明的九边长城一直在完善,以前的夯土城墙逐渐砖瓦长城替代,以前稀疏的军堡,现在则是密密麻麻的一片。
蒙古人自英宗以来入侵次数日益增多是有原因的。
除了人口增多,大明的骑兵减少,国力下降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入侵成本是真的低。
要知道,大明是少有的大一统王朝里面没有继承前代遗產的王朝。
大元不种地,大元也不修建什么水利设施,不搞什么城市建设。
甚至因为大元是游牧政权起家,因此和游牧的关係也不错,所以边境甚至不搞长城。
因此大明的国初非常离谱,堪比秦汉时期。
一边要退林还耕,一边还要修建水利设施。
最糟糕的是边境长城问题。
明初的时候还好,因为北方人少得可怜。
因此当时的人口分布是点和点的形式。
人口主要分布在那么几个大城市,其他地区就没什么老百姓,大多数土地都是荒芜的。
因此蒙古人入寇其实抢不到什么,除非能攻破大型的城市。
故而同样打到了京师,瓦刺的也先和蒙古的俺答汗以及满清的黄台吉的收穫各不相同。
其中,也先是真的没什么收穫,黄台吉是真的抢疯了。
那可是明末的京师,人口密集,哪怕京师再次扩建,其城外也有大量的民居建筑。
除此之外还有配套的漕运等地方,人口多,物资也多。
满清的收穫的確不小。
不过满清的入侵难度也相对容易一点满清面对的虽然是修建了完整九边体系的大明,不过辽东地区在满清手中,
而且大明骑兵稀少,算是军力是这里面最弱的。
瓦刺蒙古面对的大明又是另一种情况,尤其是英宗的时候,这会儿的大明可没有什么九边体系,长城也没有,夯土的长城也没有。
嘉靖的时候边境一些重要的地区已经有了一些夯土长城,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没有的。
甚至这些地区的夯土长城虽然建立起来,但是和几十年前相比,边境的安全感並没有增加多少。
因为大明边境的长城之所以多了一些,是因为大量的山脉上的树木已经被砍伐一空。
树木在古代可是重要的燃料,不仅是燃料还是重要的原材料。
堪称方能材料,製作工具,烧火做饭都需要它。
以至於北方山脉的很多天险都这么人为的消灭了。
原本难以行进,不能大规模行军的地方可以开始走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史书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大明好像毫无威力,隨便就被蒙古人突破了。
那是因为地形不一样了。
山脉都是光禿禿的。
可以大规模行军了。
这些都是惜字如金的史书很少提到的。
也因此蒙古人对於大明这些年的变化都是看在眼中的。
大明自俺答封贡之后虽然大规模裁军,但是军费的支出只是减少了一部分,
张居正虽然没有怎么对外用兵。
但是对於长城的建设,船只的製造,军堡,烽火台等军事设施的拨款却没有怎么吝嗇。
老张他是真的修啊。
因此后世看到的宏伟的砖瓦长城就这么诞生了。
当然,张居正算是最后的盖棺人。
长城的奠基人还是老道长的功劳。
九边防御体系也是老道长拍板决定的。
不得不说老道长还是很有魄力的。
哪怕財政紧张,军队一直扩编,但是朝廷也没有放弃对於九边体系的建设。
於是到了嘉靖后期的时候,蒙古人已经发现入侵成本变大了。
伤亡便变大了。
俺答封贡之所以能顺利成功,除了俺答汗分润好处给不能控制的部族之外,
也是因为大明的九边防御体系的確正在完善,而且开始发挥它的威力。
这也算是一种双向奔赴了。
而到了现在,因为军队的裁员,大明的军费有了一些盈余,可以更大规模的修建边境防御设施。
这些变化去边境贸易的蒙古人可以说是最清楚的。
甚至可以说他们是看著大明一步步的建设起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