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崩溃之始(1/2)
第149章 崩溃之始
陆宇也不確定,此策是否还有有效果,但並不妨碍他尝试一番。
公孙瓚想要在阳乐城中,修建“楼櫓千重“的堡垒体系不说,还在城中囤积三百万解粮食。
自以为“积穀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完全放弃主动出击的机会,
如此龟缩行为,確实不是一时半会能拿下的。
隨著越来越多的羽箭被拋射到了城中,羽箭上的信件也被城中军民所熟知。
信中表达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只诛首恶,胁从不问”,他们只要公孙瓚的头颅,
其他人一概无罪。
不仅不追究城內军民的罪责,甚至说,只要有人能拿到公孙瓚的头颅投降,加官进爵荣华富贵都不是问题。
一时之间,满城风雨飘摇,城中百姓本就处於围城的恐惧之中。
这个时代的人,谁不知道城破后会发生什么啊,向来都是士兵在城中狂欢三天肆意妄为。
他们协助守城怎敢不用心啊,这段时间,不论是修补城墙,收集守城器材,还是熬链金汁都是他们在忙前忙后。
虽然这一切都是公孙瓚手下军候指派的,但他们办起事来也是尽心尽力。
辽西的百姓確实怕了,前面刚刚经歷了乌桓的叛乱,这才消停多一会,又打起来了。
虽说城外的也是汉军,还是名义上的幽州最高长官,但谁知道这些人和乌桓有没有什么区別啊。
他们可从城中士兵的口中听说了,辽东那边现在可以说是千里无鸡鸣,处处无人烟,
怎是一个惨字了得。
但如今他们收到了城外士兵的信件,他们这才明白,为何会有此一战。
在田丰的授意下,信中交代了此战的因果关係,那就是公孙瓚是朝廷叛军,想要起兵谋反,这才让代表朝廷的陆宇,前来討伐。
这话真假自然无需多言,但在百姓眼中,幽州牧本就能代表朝廷。
而汉朝数百年积赞下来的威望,在百姓这里格外好使,这代表著陆宇不光占据著大义还占据著正统。
“这可是杀头的罪名啊!”
他们这些老实本分的百姓,怎么一不小心就变成叛匪了,这让城中的人怎能接受,
“信中说他们此战只诛杀那些冥顽不灵之徒,我等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城內的读书人,面对著围在他身周的百姓,有些头疼的给他们翻译著。
“我等可不想当帮凶,我们都是被迫的啊,陆使君真的会原谅我们吗?”
城內的百姓得知自己是在造反,一时间全都慌了神,他们本以为公孙瓚这个驱逐了乌桓的將军是正统。
这才不遗余力的帮助公孙瓚,谁曾想,公孙瓚和乌桓叛军没什么两样。
要知道,当初公孙瓚能这么轻易的收復两郡之地,和他们不认同那帮乌桓人有很大关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