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求己不求人(1/2)
第510章 ——求己不求人
这突如其来的提醒。
让苏尝先是微微一怔,隨即恍然地抿紧了嘴唇。
怪不得在北俱芦洲,自己剑斩那边的儒家天幕圣人之后。
礼圣便立即请文圣老先生来主事,更將其塑像迎回文庙,助文圣一脉重燃香火。
那时他只当儒家是借文圣的顏面,与自己暂时缓和关係。
如今想来,背后原是更深的谋算。
文圣塑像重归文庙,便意味著其门下弟子的修行,將不再受文圣过往“垮台”的牵连c
不再会陷入江河日下、寸步难进的困境。
所以紧接著,文圣首徒崔就被擢升为新入儒家七十二书院之列的林鹿书院山主。
如今儒家又急著將宝瓶洲强行分割这所有的脉络,先前诸多看似孤立的线索,都在此刻骤然串联成线,清晰分明。
儒家的谋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阻碍他在这宝瓶洲合道。
他们甚至等不及大驪铁骑真正一统宝瓶,便不惜揠苗助长,要推动崔先行合道那被强行割出来的“半洲”!
此举堪称一石二鸟。
合道残破半洲的崔,哪怕再努力修炼,最终也得困於偽十四境,等於彻底断了大道前程。
同时,儒家也藉此在苏尝的合道之路上,设下了一个天大的阻碍。
因为即便崔在合道后立马身死道消,其大道印记也会深深烙印於那半洲山河之间,绝非短时间內能够轻易磨灭的。
不过真正让苏尝心绪翻涌的是,儒家把事情一步步做得这么狠绝。
想来应当是早已摸清了崔心中真正的念头。
至少至圣先师心中,定然是洞若观火。
知道那位明面上与他势同水火的大驪国师,实则一直在以自身的污名与铁腕。
以他自己认为正確的方式,为他与先生齐静春所追寻的道路披荆斩棘。
从始至终,老崔都认为想要实现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新伟业,就一定需要经歷一场铁与血的残酷洗礼才方能成。
他不愿这泼天的骂名与因果尽数落在师弟最出色的学生肩上。
便索性借势大驪朝廷那勃勃的野心,亲自操刀,扮演那个碾碎宝瓶洲北方旧有山河、
凝聚无边杀孽的“恶人”。
在他的谋算下,大驪铁骑已將这北方山河的大部分王朝和大大小小的山上势力荡涤个乾净。
只待苏尝高举义旗,率北伐之师將他这“暴政”的象徵彻底击败。
他便可以自身的败亡,完成这一阶段的使命,將一个统一的、等待新生的宝瓶洲交到苏尝手中。
然而,儒家此番“划江而治”、强推合道的毒计,却將崔彻底架在了火上烤,將他逼至绝境。
因为这彻底断了他抽身退场,拿著师弟齐静春留下的十四境“旧酒”装入自身新瓶,轰轰烈烈的在剑气长城最后的大战之中,与蛮荒一眾王座、与周密正面决战一场的可能。
儒家这边只给了他两个选择。
要么,他就必须真的一条路走到黑,竭尽全力击败苏尝,才能有机会看见之后的蛮荒战爭。
要么,就牢牢的被自己师弟的学生钉在浩然史书上,分裂宝瓶洲的罪首那一页中。
而且即便他败亡,其弥而不散的半洲大道根基,也会成为堵死苏尝合道的最大障碍,被迫噁心苏尝一回。
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大道之爭,更是一场诛心之问。
你忍不忍心,为了你的大道和理想,將那位甘愿身染污秽,不惜自囚於恶名之中,也想为你铺路的老人,逼至真正的形神俱灭的境地?
让他既去不了放不下的战场,也留不下半点正面的身前身后名?
等到苏尝从思考之中回过神,杨家小院里早已没有了那个儒衫老人的身影。
那碗人未走、便已放凉的茶水,对方只喝了一半。
不过青衫年轻人没有心思管这是不是什么警告,只是將目光投向了那位中年僧人。
既然对愿意出言提醒,想来也会有什么办法。
即使有些条件附加,苏尝觉得也可以听一听。
然而,他从佛陀投向虚无,又驀然收回的眼中,只看见了悲悯。
这次,中年僧人没有再用心声,只是唱了一声佛號后,轻嘆道,“若是崔施主愿意跟我去佛国,渡过此劫倒也不难。
但是他早已下好了决心,所以对於崔施主来说,不被渡,便是最好的渡。“
这言外之意,无疑是老崔在儒家给他的两个选择中,硬生生找出来了第三种解决之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