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高县尉(1/2)
权力真是好东西。
哪怕秦淮的人事安排不按常理,不讲规矩,刘县丞也只有听命的份。
见其再无反对意见,秦淮屏退刘传之,独留高县尉一人。
“高县尉,你刚刚一直没有说话,不知道对我这样的安排,可有什么意见?”
高历本神情略有些复杂,他看著眼前曾经让他格外厌恶的县令,只觉得越发地看不透了。
“秦县令,这样修改议事章程,是不是有些任性了?”
“怎么,你不喜欢这样的任性吗?”
高县尉纠结著说道:
“喜欢,很是喜欢!只是不知,您为何这样做?”
秦淮看著高历本格外帅气的面容,联想起小学语文书里的一个人,於是把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重新组织了一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我大唐诗歌,佳作不计其数,这句你听过吗?”
“那是自然,这是我叔祖渤海侯高適所作。说的是小县少事,却干什么事都有期限。”
提到这位渤海侯,高历本满脸自豪。
“高县尉此言谬矣。”
“你叔祖大器晚成,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才是个小县官。他表面是在抱怨章程,其实是恨自己时日不多,不能绕过繁复的流程,为民请命。”
听到秦淮这样说,高历本有些惊讶地看著这位县令。
这首诗並不出名,他自己也是因为近亲的原因才知道的,没想到秦淮不仅了解这么无人问津的诗,甚至还知道作者作诗的背景和真实情感。
对秦淮再次刮目相看的同时,高历本更是有些汗顏。
自己对高叔祖的认识甚至还不如一个外人。
秦淮倒是没想这些,只是这些天一直在搜罗记忆里跟唐朝有关的任何东西,所幸自己记忆力惊人,慢慢地都想起来了。
“再回到我刚刚的人事变动,高县尉,你觉得那些案子真的这么难判吗?”
秦淮反问了一句,不待高历本回答,又继续说道:
“我曾立下宏愿,要我丹徒百姓丰衣足食,再无饿殍。我要让他们话有处说、难有处帮、冤有处申。想要做到这些,就不能被冗杂流程限制,蹉跎岁月。
因为冗杂的流程,保护的对象,从来都不是弱者。
现在你明白,我为何如此任性了吗?”
这段话说的秦淮自己都觉得牙酸,但是他知道,高历本就喜欢这些。
果然,听到这话,高历本收敛疑惑神情,郑重行了一礼,沉声回道:
“高某定竭尽所能,必不负县令所託。”
“希望高县尉不负高氏门风,让公门百事,不负这一方百姓!”
....
....
榆木桌上,秦淮一人作沉思状,手里把玩著几枚通宝铜钱。
有了高历本帮助处理公务,他现在终於可以放心地把精力投放到炼铁场了。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钱!
重启炼铁场,需要费海量的金钱。
虽然这几年他贪下了不少,但是远不及这些费。
光是那两船物资,就了他一小半的私库。
其实这也不是他贪的不够多,而是特殊歷史时期造成的。
土地大量兼併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很多贪污的形式是占领土地这个生產资料,而非直接收钱。
铸幣权被中央严格管控,所以他手里土地很多,金钱之物反而少。
光是秦淮自己一个人的土地,加起来就有一千多亩。
这些地刚贪不久,都没来得及收租。
他也想过卖地换钱,但是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倒不是秦淮不捨得,而是他对土地有长远的规划,这些规划的实施,都依赖於土地。
现在卖了无异於饮鴆止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