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献策(1/2)
秦淮知道接下来的谈话至关重要,清了清嗓子,回答道:
“下官之前请教过您,浙西道乃富饶之区,为何会交由您来节制?”
秦淮不待回答,继续说道:
“平衡之术!如今党爭日甚一日,但是因为您在朝在野,无甚根基,所以才能在激烈的党爭中脱颖而出,不管是纳税还是供给镇海军,您都能做到兼顾各方利益,不厚此薄彼,所以才能稳坐浙西道节度使。”
“千匹綾纱终究不算大事,哪怕真完不成,只要打点好各方关係,无人弹劾,也就混过去了。”
李翛微微点头,他本来就是这样打算的。
“可若是您有意投靠韩弘,平衡被打破,眾人弹劾之时,入朝新立的韩弘,怎可能愿意为了您得罪大宦官王守澄?”
“据下官所知,韩弘为人精明,勤於政事,自宣武来朝时,曾一次献马三千匹、绢五十万、锦彩三万,兵械鎧甲不可胜数,足见其富裕。”
“区区万斤生铁又如何入得了他的眼?”
听到这里,张坚忍不住反驳了一句:
“你怎么知道我们只送这些东西?难道我们就不能多给点?”
秦淮冷冷一笑,回道:
“节度使韩弘在镇二十余年,四州赋税皆据为已有,未尝上供。最关键的是,今年二月,唐廷官军平定錙青李师道,韩弘因畏惧才答应奉表入朝。”
“请问长史,这种情况下,你送什么能打动富可敌国却又惊惧异常的韩弘?”
张坚被这一句话驳的面红耳赤,訥訥不言。
“贸然站队,反倒会让宦官们发现您已选了靠山,生了忌惮。到时候他们借綾纱迟交之过,直接面圣弹劾,无人回护之下,如何不是取死之道?”
说到最后,秦淮不自觉提高了几分音量,斥问直抵人心。
听到秦淮发问,李翛二人面面相覷,皆是沉默不语。
良久,张坚缓缓说道:
“你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之前,继续维持平衡之术。”
“对方已经设了局,如何维持?”
“第一,请您助下官按期上交千匹綾纱,完成圣人詔令,免得落人口实。”
“第二,炼铁一事,由下官秘密施为,您帮助封锁消息,避免引人覬覦,特別是义成军节度使刘悟,免得买路受阻。”
“第三,派出说客两批,秘密赶赴长安和昇州,提高供给份额,以示诚意。”
“在朝局动盪之际,只有此法,可保我浙西道官场暂时平稳。”
秦淮一一陈述,娓娓道来,所献计策严丝合缝,合乎情理。
二人听闻后,没有说话,內心却已是掀起惊涛骇浪:
“他是从哪里知道这么多的內幕消息的?”
“这是一个远离朝局的七品县令能想通的事情?”
“此子,怎会如此了得?”
秦淮將二人表情尽收眼底,知道效果已经达到,决定再添一把火:
“我知道使君您操持浙西道辛苦,同时提高长安和昇州的供给份额,著实为难了您。等我们平稳过了此事之后,我將每月献出五千斤生铁,供您调度,以补亏空。”
李翛听闻此处,再也坐不住,直接站起身来,大声说道:
“好!好!汝之智谋果真厉害,我浙西道有你这样的官员,实乃我之幸事,浙西道幸事。”
“你执我令,从今日起,凡是涉及纺织和铁器事务,皆可自行决断,助你谋事。”
“喏。”
…
秦淮离开的时候,还是赵管事负责送他。
只不过再无先前冷漠的脸庞,取而代之的,是带著略有諂媚的笑意,甚至还专门让刺史府的马车送秦淮回了家。
真是一朝攀附,前据后恭。
长史张坚见秦淮离去,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低沉说道:
“下官献策不利,几陷使君於危局之中,恳请责罚!”
李翛长吐出一口气,缓缓说道:
“你起来吧,此事,怨不得你。”
“朝局混乱,我们在韩弘入朝之前进行依附,本身策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確如秦淮所说,我们小看了韩弘入朝之后要面对的势力,拿不出值得韩弘维护我们的筹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