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定策(2/2)
看似只是寻常,但俞大献敏锐的察觉到了异样,一旁经验丰富的沈希仪低声说:“实乃强军。”
俞大献点点头,心中猜测应该是刚刚经歷了山东大捷,军中充斥著战意、自信。
眾人刚刚坐定,骆松疾步入內,“丁凌回来了。”
陈子鑾点头示意,对吴百朋解释道:“是三团斥候头领。”
金福补充道:“护卫军但凡出兵,斥候为先,每营每团都有斥候,旅部也单设斥候。”
吴桂芳如今已经卸任徐州知府,不太在乎,问起护卫军中的编制,叶邦荣也不隱瞒,大致的说了一遍。
护卫军的强大是训练出来的,是每日精米鱼肉养出来的,是战火锤链出来的,是严格的纪律约束出来的。
陈锐早就说过,不怕別人来学。
护卫军的练兵之法,不夸张的说,没人能学否则对舟山了解比较深的唐顺之不会无动於衷。
而沈炼对舟山的忌惮也正在此,他知道明军无法仿造。
俞大献在边上听著,心想这种编制略为复杂了些,明军是把总、守备、游击、参將、正副总兵官,一共六级,而护卫军从旅长到班长,加上正副有十多级了。
其实这也正是护卫军强大的一个因素,军官的数量多,直接导致每个军官需要指挥的兵力不多,配合鸳鸯阵的战法,更加灵活,更加有效。
不过护卫军编制很固定,不像明军中,军官往往是卫所出身,一个把总手下的兵力多则四百,少则一百多。
片刻之后,身材矮小的丁凌走近。
“如何?”
“刘伶台镇周边有倭寇活动。”丁凌脸色不太好看,“约莫两百余人,战力不算弱,损失了个兄弟。”
金福小声叱骂了句,护卫军中的斥候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不一定適合担当將校,但个人武力都很出眾。
吴百朋、吴桂芳只是皱眉,而俞大猷、倪泰都是脸色大变,后者脱口而出,
“汤克宽在干什么?!”
汤克宽驻守宝应县,倭寇居然都跑到宝应县以北的山阳县了。
“倭寇从安东县越过淮河,按理来说应该大掠地方,即使首领也难以约束。”沈希仪常年在广东一带,对倭寇也很熟悉,“但此番倭寇不同以往,猛攻清河数日不退.”
陈子鑾嘆息一声,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出现了,倭寇有意攻山阳、清江浦,那等於是將清河县困死了—-要不是护卫军赶到,这几处只怕无一能倖免於难。
俞大猷开口建议道:“或可使汤克宽率兵北上,停驻山阳?”
“兵力几何?”叶邦荣问了句,隨后接著说:“半年前,汤克宽数度败於倭寇,只怕难挡。”
丁邦彦也摇摇头,“吴淞总兵魔下,大抵是太仓卫、苏州卫、金山卫——
吴百朋看了眼吴桂芳,两人相视苦笑,江北乃至包括江南的苏松地区,只有徐州兵有战力,这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因为徐州军招募了相当数量的北地士卒甚至边军,同时也经歷了鱼台一战,另一方面是徐州当时从运河上截留了大量的粮米,用以养兵。
去年淮安府流民四起,总督王邦瑞有意招募流民成军,但无奈朝中不支援粮米,只能作罢。
“阎丁率旅部斥候,朱环所部只要小心,理应无虞。”陈子鑾缓缓道:“按脚程他明日黄昏时分赶到刘伶台镇东侧,先不管他。”
叶邦荣解释了几句,吴百朋这才知道之前已经有一营兵渡过淮水。
吴百朋觉得自己之前的揣测实在是有些过分了,不好说陈锐到底在想什么,
但至少护卫军的驰援、出兵,的的確確做到了守土安民。
“明日出战,必溃倭寇。”陈子鑾轻喝道:“还请诸位谅解,容在下领军。”
倪泰笑著说:“两位吴公可能还不知晓,陈老弟原先掌一营兵,杭州一战立下战功,扩军之后未有晋升,但被陈千户召入旅部,有独当一面之能。”
“倍磊陈家,多有豪勇之士。”吴百朋点头道:“月余前在刘家庄,记得原先三团还有个姓陈的营长?”
“陈子良,也是倍磊人,留在胶州了。”叶邦荣解释了句,实际上如今新兵营內还有好几个陈家族人。
陈子鑾扬声道:“此次出兵因为紧急,来不及匯集兵力,所以临时抽调三团一个营,二团两个营,加上直属营,共计四营兵,连同警卫、斥候,共计一千八百余兵。”
几人在討论,俞大猷、沈希仪只能闭著嘴巴听著,没辙啊,一来刚刚到任,
还吃了败仗,心里没底气,二来就江北军那些熊兵—
陈子鑾让警卫將地图铺在地上,“明日徐州军出三义镇,向东十里,无需进击,但绝不能被倭寇所溃。
2
倪泰点头应下,徐州军论战力,击败倭寇难度很高,但溃败的可能性也很小,在江北军参战之前,连续两日交战,都算是平手。
“斥候之前已然回报,倭寇如今聚集在北侧十里处,兵力约莫在三千上下。
陈子鑾继续说:“护卫军三营兵北上,正面迎敌。”
对於护卫军的战力,吴百朋没有任何怀疑,只是有些担心,“若是倭寇不战而散....”
“那就更简单了。”叶邦荣笑得很开心,“追击,那是最好的——倭寇若想伏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护卫军对於追击,都是有考核项目的,如何遣派斥候、先行兵力,在什么地形需要保持什么阵型,在什么时候才充许变阵追击陈子鑾点头赞同,看向俞大猷,“江北军驻守三义镇,以为后盾。”
话说的婉转,实际上就是不带你们玩。
沈希仪脸色不太好看,俞大猷苦笑了声,乾脆懒得开口了。
丁邦彦笑著授须道:“曾听陈千户提及俞虚江。”
俞大猷有些意外,“陈千户居然知晓在下?”
“对对,我也想起来了。”叶邦荣也说:“大哥曾点评诸將,指登州戚元敬、泉州俞虚江为首。”
眾人用崭新的视线打量著俞大献,陈锐白手起家,大半年的时间组建护卫军,山东大捷名扬天下,靠的不仅仅是强兵,也有强將,这证明了陈锐的眼光。
陈子鑾笑了笑,“俞公虽为名將,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番先容晚辈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