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淮东(上)(1/2)
第266章 淮东(上)
南京,天坛大街的东侧,一座不算小的府邸坐落於次,这就是裕王府。
对此,朝中议论纷纷,因为南京皇城正面数道城门,最里面的是午门,第二道是承天门,外间是洪武门、正阳门。
天坛大街,都已经出了正阳门,实际上已经不算是皇城內了,这显示出嘉靖帝对这个儿子的態度。
不过裕王本人倒是无所谓,一方面嘉靖帝平日居住的太傅园也在皇城外,另一方面这座王府还不错。
嗯,裕王这个想法其实很好歷史上他的王府颇为旧破,修都需要忍气吞声行贿严世蕃呢。
此外,在皇城外也有与臣子来往更加方便的便利。
侧厅內,肤色白皙看上去有些精神不济的裕王端坐在上首位,手里摩著一块剔透的玉佩,听著两位幕僚的討论。
因为受嘉靖帝所忌,所以裕王这一年来基本上不露面,除了几位名为讲官实则幕僚的官员外,很少见外人。
坐在下首左侧的是高拱,与歷史上不同,南迁之前,裕王还没有出宫开府,
高拱还不是他的老师,直到河南战事期间,两人才相识。
抵达南京正式开府之后,裕王顺利的將高拱笼络魔下,所以两人的关係不像歷史上那般是师生关係。
坐在高拱对面的是裕王府讲官李春芳,这位是南迁之后,第一个公开投入裕王府的官员。
“陈锐此人,心狠手辣,不服王化,脑后反骨。”李春芳冷著脸盯著高拱,“如今舟山,已有割据之態,如何能收服?”
不等高拱反驳,李春芳补充道:“去岁张时彻去信,陈锐未有一言一语回復!”
裕王垂著头看著手中的玉佩,心想李春芳指责陈锐心狼手辣倒是不算错,李春芳的母族、妻族满门皆灭。
不过,这不是因为他们动手在前吗?
高拱脸色也冷冰冰的,“陈锐其人,颇有大志,朝中不拨一粒米一文钱,募兵成军,北上击胡,这等英杰,难道让殿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
“凤泉公罢江北总督,吴桂芳远去闽地,若能以护卫军为援———”
“陛下如何能容忍殿下招揽陈锐?”李春芳打断道:“吏部下文起復沈束,
显然有笼络之意,若是殿下出手,被锦衣卫探知———“”
“哈哈哈!”高拱笑了声,“护卫军如此大功,未有计功,未有授职,却要起復沈束,且加戚继光山东总兵,你居然以为陛下是要笼络护卫军?”
裕王笑著点了点头,看向李春芳,轻声道:“只怕父皇是有意分化之意。”
“不错。”高拱扬声道:“如今舟山说不上兵强马壮,但因山东数战而名声大噪,陛下颇有忌惮,又深厌之,才会有此等决策。”
李春芳呆了呆却没有反驳,但片刻之后摇头道:“去年陈锐初南下,尚不肯,如今只怕更难笼络。”
“总要试一试。”高拱警了眼李春芳,这条路的確很难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廝。
“殿下,如今舟山为四方关注,不好隨意。”高拱建议道:“不必遣人,倒是京中可以使些手段。”
裕王饶有兴致的问:“肃卿且细说。”
“京中数人与陈锐有旧,可使人来往。”高拱放低了声音,“其一是前兵部尚书翁公,其义子翁从云与陈锐等人有旧,其二是兵部郎中陶承学,其三—“
李春芳眯著眼说:“沈炼?”
“不可。”裕王立即摇头道:“沈炼乃锦衣卫经歷。”
高拱笑著说:“其三非是沈炼,而是唐顺之,此人半年前赴寧波,与陈锐有长谈,听闻还引荐数人,皆为舟山中坚。”
裕王陷入久久的思索,片刻后轻声道:“翁万达。”
“殿下明见万里。”高拱拍了句马屁,“唐顺之、陶承学常拜会翁公。”
高拱这句马屁是真心实意的,面前这位殿下眼光实在不凡,迅速点出了几人中唯一一个与舟山没有直接来往,却是最关键的人物,翁万达。
翁万达本人的名望、能力本就是朝中少有的,再过一年多除服正式起復,要么执掌兵部,要么外放为封疆大吏,必然手掌兵权。
而翁万达与舟山的关係不远不近,裕王府可以通过这层关係——即使不能笼络舟山,也能进行有效的判断。
李春芳还是有些不甘心,“山东总兵戚继光亦乃名將之流,殿下不可轻轻放过。”
“但终究不能与舟山相较。”高拱顿了顿,补充道:“但也正是因此,可能被笼络。”
裕王苦笑两声,“本王如今困坐府中—
登州、莱州如今已经是事实上的飞地,谁想笼络,难度都非常大—这也是嘉靖帝、陆炳要用阴损手段的主要原因。
李春芳嘆了口气,换了个话题,“殿下,婚事不可再拖延了。”
裕王嘆气的声音更大更长,本就无精打采,现在乾脆就是瘫坐在椅子上了。
都已经二十三了,至今还没有行冠礼·一般来说,冠礼是二十岁那年。
冠礼其实在明朝不重要,问题是嘉靖帝放过话了,行了冠礼才能成婚。
“反正景王那边——.—.”裕王苦笑了声。
景王与裕王是同岁,两人都没行冠礼,没成婚。
其实婚事早晚无所谓,反正有景王陪绑,关键是子嗣,高拱正要开口,外间有下人传报。
“叔大来了。”裕王笑著招招手。
不得不说,歷史总有著奇妙的巧合,高拱、张居正沿著歷史轨跡进了裕王府,虽然比歷史上提前了。
其实歷史上这时候的张居正还在摇摆不定,与徐阶、严嵩都有来往,但这个时空,南迁之后的张居正迅速向裕王靠拢。
类似的年轻官员有很多,这显示了他们对嘉靖帝的无比失望。
养著一把大鬍子的张居正疾步入內,行礼后侧头看了眼李春芳,“江北游击李遂兵败,倭寇侵入扬州。”
李春芳脸色微变,对面的高拱安慰道:“放心,吴淞总兵汤克宽已经率军北上了。”
李春芳脸色稍缓后,突然整张脸都黑下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