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多变(1/2)
第244章 多变
南京。
八月二十五日,护卫军启程北上山东,次日消息就传入了南京,讚誉者有之,鄙夷者有之,也有嘲讽舟山自不量力的。
但仅仅一日后,山东大败的战报入京,这一次,以前鄙夷陈锐以此贪名的人都沉默了。
不管舟山是不是有以北上夺名的想法,陈锐都肯定会遣派人手在山东观望战局。
八月二十日明军在济南府东部被韃靶击溃,战报还没有抵达南京,而护卫军就已经扬帆北上..这只能证明,舟山是知道明军大败的。
朝中科道言官大为讚誉,而重臣却都是沉默寡言,但这种局势很快就发生了改变。
九月初三,就在护卫军並登州骑兵在胶水两岸大败韃的时候,沈炼难得的对下属发著脾气,指责锦衣卫外探不力。
陆炳走入屋子,苦笑了声,挥手让两个被骂的狗血淋头的文员出去,才开口道:“纯甫何至於此?”
沈炼沉默了会儿,颓然道:“陛下如何处置?”
“未有置一语。”陆炳嘆了口气,“凤泉公倒是有胆气。”
沈炼点点头,“二吴亦有胆气。
远在山东的徐渭、戚继光都很怀疑徐州会不会出兵,即使是陈锐对此也没有什么把握。
但事实上,莱州战事还没有爆发的时候,八月三十日,徐州已经整兵北上,
斜向穿插兗州府东部,往青州府南部进军,收拢溃兵,並与赵復所率的白莲汉军对峙。
关於江北战事,虽然朝中不管是嘉靖帝还是內阁,以及兵部都没有给出任何明確的指令,身为江北总督的王邦瑞是有决断之权的——-但迈过黄河、淮水,发兵北上,还是让朝中震动。
事实上,吴百朋在刘家庄启程急奔徐州,江北参將倪泰是真的不敢出兵。
事后被朝中追责,吴百朋这种两榜进土可能只是罢官,说不得过几年就能起復,朝中更是拿舟山没什么办法,锅很可能是自己这个江北参將来背。
万一战败了,搞不好脑袋都要搬家—-倪泰虽然有些胆气,但也不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
在这种情况下,徐州知府吴桂芳站了出来,这位是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去年淮东大败,他率不多的兵力坚守宝应,阻韃继续南下。
之后因为严世蕃掘开大堤,吴桂芳一子一女没於乱中,与严世蕃结下私仇,
才会被打发转任徐州知府。
吴桂芳尽拨钱粮、军械、鎧甲,无所不应,终使倪泰率四千官军北上山东。
此事传回南京,多有科道言官弹劾但次日江北总督王邦瑞上书朝中,將事情都揽在了身上。
“也不是坏事。”陆炳笑著说:“终归不是舟山一家北上。”
沈炼阴著脸从书案上抽出一封信递了过去。
陆炳有些说异,拆开扫了几眼,脸上的笑容登时消失了。
这是留守舟山的沈束在几个月之后给这位堂兄来的第一封信,尽述山东一战之前的准备,从遣派斥候到支援淮东,从全军北上到说动状元军北上制衡,再到吴百朋急奔徐州。
陆炳放下信,在屋子里来回步,心里有些无措从这封信来看,山东战事·至少现在的山东战事,基本上都是由舟山一手操纵。
沈炼突然开口道:“徐州军只是策应,关键还是护卫军。”
“嗯。”陆炳应了声,“还有登州的戚继光。”
再如何忌惮舟山,沈炼也不希望山东沦陷,为了江北,徐州军一定会谨慎行军,不会冒险,所以护卫军是唯一的希望。
陆炳迟疑了下,低声问道:“戚继光可能担当大任?”
“去岁南下途中,陈锐曾经提及,此人乃有军略,磨礪后当为名將。”陆炳嘆息一声,“但不管是南下途中,还是后来鱼台一战,戚继光均为陈锐之副。”
陆炳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戚继光或许可以成为主师而沈炼觉得没什么可能。
更別说,舟山这一年送了多少资源北上要没有舟山,戚继光哪里养得起千余骑兵,四千步卒?
“都已经快十日了—”沈炼有些烦躁,“至今还是没有战报送来。””
“应该已经开战了。”陆炳倒是不觉得意外,“战报可能会送回舟山,但不会入京吧。”
沈炼的身子在椅子上扭了扭,眼帘低垂,视线空洞的落在案上的山东地图上。
陈锐,我知道你有这样的胆气。
陈锐,我知道你有这样的志向。
所以,在传出护卫军欲北上的时候,其他人都在怀疑,而我坚信无疑。
如果你能止住溃势,如果你能再一次力挽狂澜·-那么我,也愿意看著你一步步,一步步的走下去。
一个时辰后,沈炼疲惫的回到家,刚刚进门就听见长子沈襄正在饶有兴致的。
“父亲回来了。”沈襄上前拜见,后面的弟弟沈袞、沈褒也一一行礼。
沈炼扯出个笑容,“让你领著他们读书,又在胡闹什么?”
经歷了去岁南下的艰辛和杀,才十七岁的沈襄已经褪去了稚气,甚至对四书五经都不太感兴趣,倒是喜欢上舞刀弄枪。
“父亲没听说吗?”沈襄笑著说:“通政使赵文华上献祥瑞,遭陛下训斥,
廷杖三十。”
沈炼没声,先去净了手,才坐下说:“昨日,兵部左侍郎东沙公得陛下召见,被责昏庸无力。”
沈襄呆住了,他欣喜於赵文华的被廷杖,无非是因为这斯是严嵩的义子。
去岁经歷了鱼台县孤山死战后,沈襄回了山阴,有过听闻鱼台大捷的狂喜,
也有听闻淮东大败的泪丧,更痛苦於陈锐、戚继光等人的失踪。
而如今朝中,对抗严党旗帜最为鲜明的就是內阁次辅徐阶,而主管兵部的左侍郎张时彻是铁桿的徐阶一党,甚至还是徐阶的同年。
沈襄有些糊涂,陛下训责张时彻,又廷杖赵文华沈炼接过妻子徐氏端来的茶盏,抿了口提点道:“数月来,多有上献祥瑞者,虽今上置之不理,但也无有训责,更不会施以廷杖。”
沈襄还是没想明白,“请父亲大人指点。”
沈炼面无表情的说:“此二人均乃寧波人氏。”
“呢—”沈襄这次听出点味道了,“是因为陈大哥?”
“是因为舟山,因为护卫军。”沈炼举起茶盏,遮挡住脸上的表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