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齐族(2/2)
十个汉人凑在一起,只会通过各自的家乡、官职、年龄等其他因素划分归属,而出现了异族,才会强调起汉人这个概念,否则你我就是江东人、齐人、蜀人、燕人。
汉人之称呼成为民族的实体,正起於魏普南北朝,五胡等族趁著中原大乱,纷纷入主中原,汉人和非汉族接触,各自为了保护血统和文化的纯洁性,汉人才成为了彼时对中原之人的流行指代。
之所以不选择晋人,则是因为晋人有祖,祖为汉人,选择晋则无法和祖宗连接上。
不选择秦,是因为秦没有建立民族认同,不被中原之人承认为正统之主,不选择周,
则是因为周初期无法囊括后来的汉地汉人,后期则分裂成春秋战国,汉成了最適合统括这段时期的中原人的称呼。
炎黄子孙是溯源称呼,中国是地域称呼,华夏是文明称呼,汉人则是三代以后,对中原主体民族的称呼。
海外的唐人街就是最好的明证,“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外国之人第一次接触汉族,就是以唐朝的面目。
所以虽然贏政、项羽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汉人,但他们同属华夏地域,中原之人的重要烙印刻在他们身上,是后人对这段歷史的总称,汉人只是一个总称概目,就如同项羽是“歷史科秦汉属西楚种”。
这种说法,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有趣的逻辑:汉人似乎並不需要知道自己是汉人。
或者说一个更无耻的逻辑:“夷入华则华,华入夷则夷。”
你是匈奴人?氏人?羌人?还是鲜卑人,女真人,蒙古人?
没关係,你进入中原,那就是汉人了!
然而这太薄弱了一点,似乎来的就是主,中原作为大地母亲,似乎有点不挑丈夫。
所以新的评价標准就出现了:你得学这一套中原礼仪,学汉人的规矩,继承了汉文明,才算是中原新主,大家的新父。
“今日復见汉官威仪!”
这本《三国演义》,承载的就是这项政治任务,明確中原之地曾经是汉人统治的天下,所有入主的政权,或多或少都要被汉人影响,可以极大的团结汉人以及汉化的鲜卑人。
这势必会引起鲜卑遗老的反弹,特別是在马族腥腹,胡风盛行的北国,但难做不代表不做,要不然太后和二王那么难搞,高殷就別搞了,直接投降送死算了。
《三国演义》中精妙的故事桥段,和出彩的角色人设,是它能够盛行的基础,高殷用此让底层的鲜卑人共情,就好像清末八旗子弟,听《说岳》得知岳飞抗金被杀,也不住扼腕嘆息,为岳飞鸣不平一样,诸多汉人英豪的故事,足以让这些底层鲜卑人对汉朝那段往事深深嚮往。
忠臣孝子、豪杰义士的故事,都是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刻画,最容易打动人心,尤其是在军队里一起上过战场流血受伤的同袍,鲜汉之別比不上一起扛枪的情谊,再加上这类评书攻势,很容易就塑造出他们对八旗的归属感。
而等《三国演义》完结后,高殷又会重新开始撰写《光武演义》的故事,將西汉末年刘秀如何夺取天下的事情描写起来,这回便是汉朝中兴,其后又是《楚汉传奇》
高殷会用自己的影响力,让这些小说在世间兴起热潮,无论世人是否认同,都会让他们有了解的最便宜的渠道,知晓此前的汉人世道,最大程度的洗涤、消弹北朝的胡风腥腹。
而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汉族之名实际上已经不堪使用了,统战不了整个天下,至少晋阳的鲜卑勛贵们,肯定就不能够接受。
但齐族可以啊!正是通过演义论证西汉到东汉到魏普的汉族英豪的天命,再將这些英豪穿凿附会,包装成高欢高洋高殷的前世,再加上佛教的影响力,確立一套独属於齐国天子的天命观,构造一个大齐天子为核心的高氏齐族核心价值观,走齐国特色的封建主义道路,以统战汉人、鲜卑人、高车人乃至突厥等无数个民族。刘汉倒下,高齐接力,重走復兴路。
汉朝的天命已去,现在是继承了德行和天命的齐朝,其他国家的逆民只是还没有归沐王化,在他国是汉人,在齐国是齐人。
这甚至能缓和后人对高殷娶突女子为皇后的击,毕竟高殷掌握著对新民族一一齐族的解释权,而齐族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和汉族的区別在哪,等研究透了,自然会解决这个问题。
顺便还能把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之类的东西塞进去,给未来培养合理的科学体系打底。
如此,也能抵消一些遗老对汉族的反感,形成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確,毕竟高洋可以说自己不是汉人,是鲜卑人,但他怎么也要承认自己是大齐天子。
天子都如此,其他人更是必须尊崇,將齐从国的概念升格为文明与民族的概念,宛如后世的“唐人街”,在统战能力上又焕发出了新活力。
汉人是齐人的先祖,齐人是汉人的未来。
秦汉第一帝国的故事已经结束,接下来是齐人开启的第二帝国时期。
而他高殷,也就作为君主和第一推动人,成为新族的民族印记,刻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位置,影响著所有人。
这是高殷勃勃的野心,先让所有人认识到汉朝的旧日荣光,然后在这个新时代重塑人们的民族信仰,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柄。
早期的確需要佛教帮忙宣传造势,但等高殷地位稳固,成功塑造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那么佛教的影响力也就会被他这个活著的哲人王、新刘邦、现世人皇所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