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齐族(1/2)
第310章 齐族
做完这一切,对高殷而言,繁琐的工作基本都结束了,弟弟绍仁也就此离开他的生活,只有祭祀的时候,才需要想起,
这显然是无情的,但没办法,死者无情,活人还要面对各种事务。
高殷对此隱约有些內疚,可一想到自己身怀改变歷史的使命,又觉得理所当然,不时看向宇文邕,以这份功绩不断安慰著自己。
宇文邕被看得头皮发麻,不知道太子在想些什么,
无论如何,高殷的確是要好好利用这个宇文邕,不过这不急,那都是他登基之后的事情,当务之急是给自己的未来扫清障碍。
首先是《三国演义》,即將完结。
《三国演义》是高殷最早布下的小棋之一,它不能直接推动局势,但对其有所帮助,
例如让人以为太子是想推广自己的书籍,进而建立文林馆,发展印刷术,从而在汉族土人和文坛上扬名,是典型的儒风太子。
但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幌子,实际上是利用皇宫內的东宫辑事厂的权力,加上皇宫外,
都城內的文林馆,以做生意为由发展都城的势力,再通过大都督府侵吞京畿府的治安管理权,继而控制住京畿一带的军队和治安,以及特务侦缉的能力。
现在的都城治安,一部分出自宫中禁卫,只要不是越权,高洋不会特意来找自己的事情,另一部分就是大都督府和京畿府,这都是高殷的职权范围內了,可以说后世帽子叔叔在这个时代的定位,都已经是高殷的部下。
同时发展起来的印刷產业,又满足了佛教对於宣传经文的需要,给高殷和僧人们深度绑定打下了现实基础,使他成就佛教推动的新月光王。
等其他人反应过来的时候,高殷已经率兵出征,建立功勋,回来之后更是强化了这部分掌控力,即便意识到高殷不是一个纯粹的汉儒,高演高湛也没有办法,毕竟现在大权在洋殷父子二人手里。
想要翻盘,一是得等高洋死去,二是要拉拢住那些还没有投靠高殷的大將,乃至得到整个晋阳的支持,至少士人方面,演湛已经无能为力了。
而作为明面上的幌子,《三国演义》在宣传口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小说是在明清发展至鼎盛,但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就定义了小说的含义,继而诸子百家中有著小说家这一流派。
发展成熟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多志怪、志人,唐朝出传奇小说,宋元出话本和演义,明清为歷代集大成的时期。
也就是说小说从先秦一直在发展,高殷所做的,其实就是將一部未来必將出现的文学名著提前搬上歷史舞台,比起现在的《世说新语》《酉阳杂记》等,敘事性更加连贯,情节更加精妙,加之朝代不远,尚属於新奇玩物。
更何况,高殷是太子。贵人自带一股潮流,引领中下层跟风,从来没有人敢贬低贵人,说他不该做这个做那个,只有追捧贵人,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何况还是这个时代,文人都乐於进行的文学创作?
人民群眾只会对太子的行为喜闻乐见,敢指手画脚,说太子做这做那不合適,你算老几?不要命了?
除了《三国演义》,高殷此前还在鄴都的时候,把《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等话本故事也都整了出来,一是迎合上层贵女们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从而提升自已在她们眼中的分量一一不要小看这一套,贵女们一旦对作品產生好感,就容易共情到作者身上,继而倾向於本就正统的储君高殷,潜移默化的对她们家中的男性造成影响。
太子、贵女们的上层圈流行这一套,那其他贵族、富商也就会投其所好,继而发展出一条书籍和演艺的產业链。
底层人的確是没钱玩这些,但富人有钱,他们出钱,底层人投身於內奉献服务,这就形成了金钱的运转,也能养活一些群体。
这样一来,钱就不是储藏在家里,或者跟著葬礼埋於地下的死物,而是社会財富在运转流通的象徵。
考虑到政治立场、文学要素等种种因素,以高殷建立起的文林馆土人为首,无条件地为太子的书籍进行宣传,文林馆成为一个兼顾上下两头的跳板,上层通过文林馆能直接接触太子和名儒的特殊地位,有机会一跃成为太子眼前的红人,从而为自己和家族在將来进入朝堂而打好基础:
下层那些默默无闻,家境贫寒的士人,也能通过文林馆诸多工作发挥所学,並收取一些报酬过活,这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好事,对太子也就无限的感恩戴德。
高殷当然不缺钱,但他是一个派系的政治领袖,要为整个派系的人负责,底层人都会缺钱,很多世家因为战乱,也都家境贫瘠,要给这些人一条活路走,至少不能让他们饿死。
对高殷来说,这些钱连零都算不上,却是那些底层人一家子赖以生存的保命钱。
而且宣传工作还是要做的,高演登基后,也下令让国子监备立官署,安置学生,讲经授典,每年考试,为国家建立人才库。
高殷的文林馆,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先备工作,不仅现在就给他宣传造势,而且等他上位时,应该已经培养好了一大批官僚预备役,都是他稳固的班底,经过简单的培训,未来征战四方打下领土,就能派他们做官,迅速建立起齐国的统治。
从隋朝到唐朝,虽然皇族和一大批贵族、高级官员和將领都变来变去,但很大一部分中下层做事的吏员是不会变的,给谁干不是干,无非是换了一个主人。
得到这些吏员的忠心,某种意义上比所谓的文臣武將还要重要,秦朝就是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导致秦吏多被逼著跟六国遗老一起造反,或者镇压不住反贼被杀。
而演义的內容,也是在尽力弥合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空缺。
为什么中原之人自称民族为汉?为什么不是秦人、周人?是不是秦始皇、项羽就不是汉人了呢?
炎黄子孙、中国人、华夏人、汉人、唐人,到底有什么区別?
汉作为族名,是汉朝与其后的中原之人,与四围的外族人接触而產生的。就如同没有第二人,便没有比较,不知道自己美丑一样,如果没有“非我族类”之人,就不知道自己属於汉人,也就不会有民族意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