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郑世家:郑国摇摆(1/1)
在春秋时,郑国的日子可不好过,为啥呢?就因为它处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就像夹心饼乾里的那层夹心,被挤得是苦不堪言。
城濮之战后,晋国成了中原的霸主,郑国一看形势,立马倒向晋国,加入了晋国的阵营。可楚国哪能咽下这口气啊,心里想著:“你郑国说倒就倒,当我楚国是吃素的?”於是,楚国就时不时地找郑国麻烦,今天来打一下,明天来骚扰一番,郑国被折腾得够呛。
公元前 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攻打郑国,这可把郑襄公嚇得不轻。楚军把郑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郑国人坚守了三个月,最后实在扛不住了,郑襄公只好光著膀子,牵著羊,出城投降,那场面,要多狼狈有多狼狈。郑襄公可怜巴巴地对楚庄王说:“我没能好好侍奉您,让您生气了,这都是我的错,您想怎么处置我都行,哪怕把我流放了,我也认了,只要能保全郑国的社稷就好。”楚庄王看著郑襄公这副可怜样,又想著郑国要是彻底归附自己,那北上中原的道路就畅通无阻了,於是就答应了郑国的求和。
可晋国那边听说郑国投降楚国了,那还得了?晋景公立刻派荀林父率领大军去救郑国。晋军赶到黄河边的时候,听说郑国已经投降了,荀林父就想撤兵,他觉得没必要为了已经投降的郑国和楚国硬拼。可副將先縠不干了,他大声嚷嚷:“我们晋国可是霸主,要是就这么回去,以后还怎么在诸侯面前立足?”说完,他就擅自带著自己的部队渡过了黄河。荀林父没办法,只好下令全军跟进,就这样,晋楚两军在邲地对峙起来。
这时候,郑国心里那叫一个纠结啊,一边是刚投降的楚国,一边是赶来救援的晋国,帮谁都不是,索性就想让晋楚两国打起来,自己好跟著胜者混。於是,郑国派使者到晋军大营,忽悠晋军说:“我们郑国投降楚国,那是被逼无奈,其实我们心里还是向著晋国的,你们赶紧出兵打楚国,我们一定帮忙。”晋军內部一听这话,立马就炸开了锅,主战派和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主帅荀林父也拿不定主意,军队乱成了一锅粥。
楚国这边呢,楚庄王也不想真的和晋国大打出手,就派使者去晋军求和。晋军同意了,可就在双方准备会盟的时候,楚国的一些將领却带兵去袭击晋军,这下可把晋军惹毛了。晋国的魏錡和赵旃因为求官不成,心里窝著一肚子火,就擅自去攻打楚军,楚军以为晋军要发动总攻,就全线出击。晋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荀林父慌了神,竟然下令:“先渡过黄河的有赏!”这下可好,晋军士兵们都爭著往船上挤,为了上船,互相砍杀,场面极其混乱,好多人的手指都被砍断了,掉进黄河里,那叫一个惨。这场邲之战,以晋国的大败而告终,楚国大获全胜,楚庄王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邲之战后,郑国又归附了楚国。可晋国哪能善罢甘休啊,一直找机会收拾郑国。公元前 588年,晋景公联合鲁、宋、卫、曹四国攻打郑国,郑国也不示弱,设下埋伏,把晋国的偏师打得大败。后来,晋国为了报復秦国在櫟之役中帮助郑国,率领诸侯国联军攻打秦国,结果因为內部不和,无功而返。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郑国就一直在晋楚之间来回摇摆。晋国强了,就归附晋国;楚国强了,就投降楚国。有时候一年之內,就要和晋国、楚国分別结盟,简直成了墙头草。郑国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事,它的国力和晋楚比起来,差得太远了,不这么做,根本没法生存。但这种朝晋暮楚的策略,也让郑国在诸侯国中的名声不太好,大家都觉得它没什么信用。
不过,郑国也不是完全没有收穫。在这种夹缝中生存的日子里,郑国的外交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链。郑国的大臣们,像子產,那可是外交高手,他们凭藉著出色的口才和智慧,在晋楚之间周旋,儘量为郑国爭取利益。有一次,晋国扣押了郑国的使者伯有,子產就写信给晋国的执政大臣范宣子,信里说:“您治理晋国,不追求德行,却只看重財物,这合適吗?我听说,国家的安定,要靠德行,而不是靠財物。您要是一味地索取財物,诸侯们会离心离德,晋国也会有危险。”范宣子看了信,觉得子產说得有道理,就把伯有放了。
郑国在晋楚之间的摇摆,虽然充满了无奈和艰辛,但也体现了它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顽强求生的智慧。它就像一个在风浪中行驶的小船,虽然隨时可能被打翻,但始终没有放弃,在春秋的歷史舞台上,留下了属於自己的独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