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毕自严:还是得宫里的太监来背锅(2/2)
“我明早去一趟南苑,见见陛下吧。”
叹了口气,毕自严将手边最后一本奏章放进箱子里,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我先休息,今夜就拜托你当值了。”
“阁老放心吧。”
点了点头,看着毕自严走向提供给内阁辅臣当值的小班房的毕自严,周应秋从椅子上起身,来到了窗前。
今天下午,他的管家来一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消息。
今天有不少的人都到他府上来送礼,想要关说(shuo)游说(shui),再不济也要让他透个口风。
但这种事情,他周应秋怎么敢往外透露。
窗外的月亮,不知不觉间就就落到了地平线下。
一大早,还没等今日的奏章送来,毕自严就带着一箱子奏本到了南海子,不过他并没有在就衙门里见到皇帝。
看着皇帝随手将碗赏给了一个士卒,毕自严的脸色有些古怪。
这皇帝,降级消费了。
他记得,皇帝最早赏给士卒的碗,都是御窑出的万历淡茄皮紫釉暗云龙纹碗,那是万历年间遗留下的东西。
而刚才皇帝赏给士卒的那个碗,却是一个五彩瓷碗。
虽然都是景德镇出品的瓷器,但万历淡茄皮紫釉暗云龙纹碗,那是景德镇已经不再烧制,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少。
而这天启青五彩瓷碗,明显是皇帝让人特制的,那碗壁上专门印上去的天启某年某月某日制,很破坏碗的观赏。
想到了前些天到旧衙门时,看到太监们一箱一箱的往旧衙门里搬运的瓷碗,毕自严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毕师来了啊。”
就在毕自严胡思乱想时,已经用完了早饭的朱由校找了上来。
“今天毕师给朕带来的,不知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啊。”
“臣不敢说好,也不敢说坏。”
脸上浮现出一抹尴尬,毕自严抬手道。
“徐家的事情,在京城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官上奏,臣不得不来。”
“徐家的事情啊。”
闻言,朱由校沉默了一下,招呼毕自严跟上自己。
看了眼一队刚刚结束了早操,排队去用饭的军士,朱由校转头看向毕自严。
“毕师对现在的朝局,怎么看?”
“这。。。”
先转头看了眼皇帝的脸色,毕自严微微低头,沉吟不语。
现在大明的大明朝局,看似平稳,但实际上是被皇帝强行用军队压制着。
很多万历年间的惯例,很多的祖宗之制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全靠毕自严将事务扛在肩上。
如今,虽然皇帝已经有了嫡长子,但朝臣们依旧很忧虑,或者说更忧虑。
皇帝新政的动作到底是太大了,若是皇帝突然没了,新政停下,那对大明的破坏力也太可怕了。
虽然心中无比希望皇帝能将动作放缓一些,好给朝臣们喘一口气的时间。
但毕自严清楚,这种话谁都能说,但他这个内阁首辅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
皇帝变法,身上背着太大的压力,他这个被特意挑选出来的内阁首辅若是不能积极的支持,恐怕就会严重的打击到皇帝的信心。
大明的皇帝从来都不是有毅力的人。
当年的嘉靖,早年励精图治,中年受到了太多的打击后,不就摆烂了。
而现在的大明,是万万不能有个摆烂的皇帝的。
沉默了一会儿后,毕自严低声道。
“陛下有意树立朝廷的威信,也有意弥和内廷与外廷的关系,但臣以为,不能操之过急,有的事情还是宫里的人去做。”
“毕竟外臣与内臣,其所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毕师看出来了?说说看。”
朱由校神色一动,若有所思的看了眼毕自严。
大明内外廷之争,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之间,最为严重的。
正统年间的王振,成化年间的汪直,弘治年间的李广,正德年间的刘瑾,隆庆年间的陈洪,万历年间的矿税太监,天启年间的魏忠贤。
注:李广就是畏罪自杀,牵连到正在收复河套的王越的那个太监。笑宗曾经派人去李广家搜查,搜出一本记录官员行贿的册子,上面记载了许多文武大臣给李广送黄(金)米白(银)米各有千百石的记录,也是个奇闻。
大明的内外廷之间可以说是泾渭分明,皇帝想要做事,下意识的就会选择去依靠太监。
本来的历史上,崇祯个二愣子在清算了魏忠贤后,没有及时的培养出自己的势力,让他不得不事事都依靠外廷去做,完全被困在了宫里,等他发现这一点后,距离自挂东南枝也没多久了。
而朱由校自登基以来,就搬到了南海子来,用地方官牵制清流,对内又压制了太监将手伸向行政部门,算是扼制住了这种内耗。
毕自严能看出来这点,甚至于不少的朝臣都能看出,皇帝只让太监经营产业,却不让太监有权力干涉地方事务,这是在降低内耗。
看着皇帝平静的面色,毕自严斟酌了一下用词后,才道。
“陛下,自太祖开国以来,天子与朝臣,永远都很难一条心,关键在一个度。”
“内阁的辅臣有自己的想法,六部的尚书有自己的想法,宫中的大珰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这些想法,同陛下想的肯定不会是完全一样,在陛下面前说的,臣等在后面做的,也一定会有差别,这些都是迫不得已。”
说这话的时候,毕自严心中非常的忐忑。
“而有的时候,宫中的宦官,可以让事情更简便一些。”
这种话,真的不该由他这个内阁首辅来说。
抬脚将一块石子踢飞老远,朱由校看向毕自严。
“毕师觉得,徐家的事情应该让东厂的人去办?”
“锦衣卫说到底是陛下亲军,袁世振即便是代君巡狩,但也不能行事无所顾忌。”
“如今只是一个徐家,就有了如此之大的波澜。”
“而袁世振在南直隶时间日久,不管是对他,还是对朝廷,都不是什么好事。”
“这件事情还是要有东厂之人参与,民间的议论之声才能小些。”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思索良久后,突然笑出声来。
“毕师这是找人背锅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