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4章 假途灭东(1/2)
第2314章 假途灭东
三人沉默。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
若无封神野心,他们这些重臣,根本不会打东百的主意。
一来对方向来恭顺,二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来,朝廷用来征战的钱,拿来自己销不好吗?
兵者,国之大事,边功虽然好,但很容易翻车的。
而现在,三人就开始绞尽脑汁思考解决之法。
许久。
工部尚书率先道:
“想要让数千万丁不生事,必须让其认为自己也是大明之人,大明之众。”
“既然如此,那就要先将文字同一,接着就是话音也一致。”
接着他更加看不懂了。
半年后。
“文字统一倒好说,他们号称小*华,本来就用的是大明文字。”兵部尚书说道。
因为他们是科举出身。
因为那领头大将又安排一群文官,在驻扎地开始推广新粮食作物。
他们也知道,大明似乎在养寇自重。
不过有失也有得。
他们当然不会重蹈覆辙。
没错,在封神面前,什么文字传承,对他们来说算个屁?
一百来人,就能转战千里,吓得卫所兵不敢接战。
这产量很高的粮食作物,看来就是吏部尚书给自己预备的大杀器。
因为他们生存不是问题。
那使者似懂非懂,觉得有点用,又觉得没啥用。
别说吃兵肉,喝兵血,肯定还自己添加不少钱粮进去。
这是在做什么?
一位东百使者百思不得其解,然后上前询问。
总之就是因为大家没有那个动力。
虽然也有简化字。
“我们东百立国也有数百年,从隋朝就单独立国。”
“我看了看的确是有利于儿童学习汉字。”
他们说:“我们本来就和大明是一脉相承,如果加入大明的话,我们也可以有机会上天封神。”
“他们总觉得我们汉语学习起来太难。”
“是啊,咱们同根同源,又是一样的文字文化,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些人就是这么想的。
“嗯,为了成神大业,自然不会畏惧这其中的难度。”
吏部尚书点头道:“没错,尤其是那些繁体字。”
才能真正封神。
十年蹲坑,场内场外都要考虑到。
这话,就让他们通过看口语看出来了。
别说进士,就是解元都没了,整个人都身陷大牢。
“然后苦一苦两班大臣,骂名就让他们的国王背,这样的话,不出二十年百姓就将他们忘记了。”兵部尚书得意洋洋道。
归根到底是百姓太穷。
“加入大明有什么好的,宁为鸡首不为凤尾,就算所谓封神真的能够封神吗?”
就像现在一样,难道东百大臣没想到大明想吞并他们吗?
肯定是想到的。
竟然原地派人推广汉字。
这就和下棋一样,你知道对方要这样做,但你还不能阻止,因为对方已经卡住了你的命脉。
然而,仅仅十天后,果然倭寇真的入侵了。
“如此甚好。”兵部尚书大喜道。
毕竟征服土地不是目的,要同一到一起,才是结果。
抗不起风险。
所以才有十户百年后,延续不下来三户。
看的东西太多了。
“正好趁着倭寇入侵,我们可以先派人去挑拨倭寇,诱.惑倭寇入侵东白。”
“没错,就算是能封神,那也是到了后面几代才能够成功。和我们没有关系。”
“说的是,我们就开始搞一下简化,至于说什么繁体字美观,简体字不好看,会断了传承,不用在意。”兵部尚书说道。
这就是科举之难。
他们能有这样的表现,自然是军饷够高。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而是清朝兵打起来是为了生存。
这些农民于是试探地种下了。
拿出一种红薯,告诉他们,让他们种在山坡、家里,家后,甚至路边……
事实证明,抢劫得到的财富看似多,其实远远没有建设来的多。
而东百的大臣发现事情不对劲,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官兵人却很好。
都愿意低头做。
唐伯虎是真有才能的。
看来他早就关注类似的事了。
“这话从何说起?”
随后他们个个大喜。
一口气就出了8万兵。
末期的关宁铁骑,军饷充足,其实也挺能打。
然而,当他们进入之后,他们没想以前那样,忙着剿匪,杀倭寇。
东百还是照例请求大明出兵。
这都是小事。
因为对方是来拯救自己的。
这样高的收入,都超过七品县令了。
白白浪费一个大才子。
而现在他们又在一些人的怂恿下,去东百来抢东西。
“高,实在是高。”
幸好红薯和土豆只需要烂地做实验就行。
也只有倾家荡产造反的人才能比了。
这个消息就是倭寇要入侵了。
打不过大明就来欺负东百。
因此吏部尚书催促道:“仔细说说,那些传教士是怎么做的?”
于是他们为了征服东百。
“大司马就是大司马,果然有古代纵横家之风,谈说之间,灭人一国。”工部尚书佩服道。
那么多名人名士科举都失利。
“当然难了,不难的话,也不会轮到我们来做,我们去把那国灭了,相信肯定能封神成功。”吏部尚书鼓励道。
当然他们得意是,有一段时间,也曾经横行在大明东南。
比那些绕来绕去不确定的八股文容易得多。
那些官兵,干活之后,就告诉那些百姓他们本来也是大明百姓。
每月足足8两银子。
“就是用两个字,来切一个字,用前面那个字的声母和后面那个字的韵母,去拼出一个字来。”
…………
甚至连个标点符号,他们都不乐意推广。
说他是冤枉的。
“只是推行我们文字,灭国都容易,但收复百姓的心不容易啊。”工部尚书又道。
就像唐伯虎,明明是大才子。
如果不将它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仅仅是自我享受消费。
如果是在以前的话,他们肯定会反对。
尤其是公交车。
而且吃起来还可口。
所以他们无论什么事都肯做。
这时,吏部尚书突然道:“关于粮食,我年轻时倒是接触过一个来自南部大洋的志士。”
但是劳师远征,他们不相信对方能坚持多久。
的确以现在的户部存银,也坚持不了多久。
而倭寇们,只得到了一些抢劫的好处。
大明很痛快。
东百反而是更加弱了。
只是数量上不足,而且缺少对抗的理由。
“以前要半年才能学会,现在只要短短一月就可以识得不少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