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1章 碾死敌人的数量(2/2)
尤其是这种东西,不是所谓的奢侈品,不具备溢价特征,而是实打实的实用性,就注定了这种东西的实际价值。
倾尽如此巨大的财力,真的只是换一个可能性吗?
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
对于南方海军的这种情况,以及对应的政策变化,或许在其他地方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在长安,基本上没什么意见冲突。
大家的意思和意见基本上都差不多,整个长安政务厅对于矿石和钢铁产出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陈曦的思想观念影响。
对于陈曦来说,一个帝国执行者应有的思维观念,绝对不能受限于眼前的实际情况,而是要以长远的目光去判断,同时也是为日后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
区区一年十万吨钢铁,真能满足一个接近6000万人口的帝国?尤其是一个善于耕种土地的帝国。
至少六成的可劳动力量,每人一个锄头,一个锤子,一把镰刀,都能把这些钢铁产出吃的干干净净,甚至都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缺口。
更不用说还有大量的武器装备,铠甲等等,要知道这些武器装备,甚至包括锤子,镰刀,锄头等等农具,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而是比较耐用的消耗品。
不说一年一换,就算两三年换一茬,那消耗放在现如今的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扛得住,就算此时的汉帝国也不行。
以汉帝国目前的消耗来说,一年十万吨,只能说是杯水车薪,一年百万吨,倒也能够勉强自给自足,若是真能一年上千万吨,那么超越这个时代的上限,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空,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在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之后,现在最简单的问题,就是解决原材料运输的问题了,马六甲海峡必须拿下,航路运输必须确保安全…”陈曦看了一下身前的海域图,眼神盯着马六甲海峡,述说到这个地方的重要性。
有着聊天群的刘桐,依靠内气团子分身以及各个工程学院的努力,实现了钢铁治炼的分工,借助水力实现了产出的跨越。
通过区位的合理布局,各组的合力配合,水利的高程冲刷力,甚至还有各种齿轮组的扭力配合,大幅度提升了钢铁冶炼工艺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然而提高到这种程度,最致命的一点,便是原材料的供给成为了重大问题。
中原地区的贫矿,不仅加工,工艺要求更高,耽误的时间也更长,产出也更少,相比之下,马六甲海峡通畅之后所能带来的矿石,不仅质量更高,数量也更多。
露天矿石的开采难度,自然要小于洞穴开采。
可以说只要拿下马六甲海峡,陈曦就敢把海军的运输船队扩大数十倍,直接把钢铁产量拉到百万吨级别。
放在这个时代,是真能用钢铁碾死敌人的数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