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大师们的考试(2/2)
詹天佑喝了一口茶,继续说:“疏才兄弟,我听说洋人又搞出来一些非常得力的工程器具,能大大节省工期,你有没有渠道买来一些?”
多年前欧美就有挖掘机,基本只用在运河修建上,灵活度不高。
胡适说:“反正已经考完了,说出来也不怕,我在文中写道‘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规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
要么是彻底的敞篷车;要么就像欧洲的出租车一样,车厢封闭,驾驶舱不封闭,设计方面受马车的影响很大。
姜立夫的数学当然好,他可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数学大家。
赵元任在民国名气不小,号称“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季姬击鸡记》就是他写的。
很快姜立夫、竺可桢、梅贻琦都发现了自己的名字。
“没关系,”胡适说,“反正我等我考上留美资格后,这辈子估计都不会再与数学物理打交道。到那时候,它们认识我,我已认不得它们。”
“你说凤铃啊,她以前是个风尘女子,几年前才到我府上做事。人很聪明,现在英文水平已经不输于大学堂的学生,发电报的速度也很快。”李谕说。
要是有挖掘机更好,不过这东西技术含量要比货车、吊车、叉车高不少。
李谕晓得詹天佑为人,轻松道:“不着急。”
胡适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刚才看的榜只是一张备取榜,并不是正榜。
当然了,设计封闭式车厢本身不难,甚至更多地属于美学范畴,需要进行的是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一般是美术学院开设的专业,李谕怎么可能懂。
在晚清这个破屋檐下,大部分人升官只想揽财,而詹天佑升官则是揽事。
不用猜,李谕就知道他是因为修建京张铁路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困难才来。
本来这些设计要到一两年后才会问世,不过李谕还是得抢个专利权,好收各大车企的专利费……
接着我说《周髀算经》作圆之法足证其时尚不知道用规作圆;又孔子说‘不逾矩’,而不并举规矩,至墨子、孟子始以规矩并用,足证规之晚出。”
詹天佑赞道:“疏才兄弟身边卧虎藏龙,我混到现在,身边都没个懂英文的助理。”
幸亏再往前几个名字,就到了胡适。
晚清民国就是好,改个名都这么随意,胡适比李四光的改名举动都要随意。
次日傍晚,阅卷完成,李谕亲自把榜单张贴在史家胡同。
赵元任说:“说明阅卷先生也有考据之癖好。”
“好说!我立刻就给美国发电报,让他们尽可能运一些新型工程器械过来。”李谕招呼过凤铃,让她给司徒美堂还有底特律的大卫·别克、邹周分别发了电报。
胡适高兴道:“如果我考上,就请姜兄连喝三天大酒!”
“临时抱佛脚呗。生物、历史、地理尚且可以应付,但数学我是真的学不来,”胡适颓丧道,“真是令人惆怅。”
“是的,”李谕说,“我们可以通过它自行改装成一些货车、吊车以及叉车。”
而三半老人指的就是写下脍炙人口的“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诗的赵翼。
目前没有很好的现场组装工艺,李谕说:“当然可以,不过太大的机械不太好运输。”
他知道李谕在工程领域有许多成绩,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人能聊一聊。
詹天佑讶道:“疏才兄弟竟然还有懂英文会发报的秘书!不简单!”
赵元任问道:“国文题目‘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还是很难下笔的,胡兄竟然可以得到满分,令人惊奇。”
“对了!”李谕突然想到,叫回凤铃又叮嘱道,“再告诉大卫·别克和邹周,让他们购置一批柴油机还有普通的汽车。”
“能有多少是多少,我不挑!”詹天佑说。
但敞篷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遇到刮风下雨,开车就会变成一件非常狼狈的事。
阅国文试卷的正好就是辜鸿铭,他蛮喜欢各种考据,看到后感觉甚至还能在国文考试中联系到古中国的算数学,值得嘉奖,于是给了满分。
姜立夫回国后,教出了陈省身、吴大猷、杨振宁这几个名气更大的学生。
当天考完第一场后,几个考得不错的人一起到酒楼吃饭。
胡适兴高采烈道:“没想到我的国文考了满分,虽然英文只有60分,但平均分达到了80。”
赵元任是赵翼的后人。
胡适看他这么有自信,自己也被感染:“那我们就去喝洋酒。”
——
李谕现在充当起了詹总办的技术工程师,详细给他研究介绍了几样工程器械的简单原理。
“汽车?”詹天佑说,“就是你府上那辆奇怪的会自己走的马车?”
听说放榜,胡适和赵元任、姜立夫、竺可桢、梅贻琦等人一同坐上人力车前去观看。
李谕拿出纸给他画起来,“这几样机械并不复杂。”
姜立夫说:“谈不上擅长,对付考试起码绰绰有余。”
由于这条铁路全部是中国人自己修建,所以詹天佑一直独挑大梁,各种心酸难以言表。
这个初试成绩,在报考人员中名列第十。
李谕反正乐得看到大清自己作死,由它去就是,自己有的是要做的事。
算吧算吧汽车诞生也几十年了,到现在都没有全覆盖车身出现。
李谕准备再搞点汽车上的专利,比如全覆盖车身。
“发挥失常,发挥失常!”胡适笑道,然后对赵元任说,“赵兄,你偷偷学了多久,成绩才考了这么高?”
赵元任说:“我读的是新式学堂,在南京读书时便学这些考试科目。”
胡适说:“你们学校太会教了!”
胡适应该感激这次名额进行了扩招,不然最少也得等到第二年才会被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