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主峰三责,文道初解(2/2)
当一个读书人,在心中真正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不可动摇的道德准则与处世之理时,他的识海之中,便会凝聚出一枚‘浩然气种’的雏形。
这,便是踏入文道的第一步。”
孟希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那第二境,‘明心’呢?”
“‘明心’,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云松子解释道,“有了气种,便要时时刻刻用自己所学的‘理’,去观照自身,反省言行。破除内心的迷惘、贪婪、怯懦。
这个过程,就像是擦拭一面蒙尘的镜子。
镜子擦得越亮,心就越明,浩然气种便会越发稳固,散发出的清辉,足以抵御外界大部分的精神干扰与幻术迷惑。
言巍那孩子,天赋异禀,又有你这身怀【文心风骨】的爹时常念叨,所以才能在拜师之时,一步到位,直达明心。”
“至于第三境,‘养气’,这才是文道修行真正开始与天地交感的一步。”云松子的表情变得有些玄妙。
“浩然之气,从何而来?它不是灵气,却又无处不在。“
”朝廷颁布善政,百姓安居乐业,会生出浩然正气;将士守护边疆,马革裹尸,会生出浩然正气;大儒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亦会生出浩然正气!”
“养气境的文修,便能初步感应到这些弥漫于天地间的‘正气’,并将其牵引一丝,融入自身的气种,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到了这一步,文修便不再是纯粹的修心,而是可以书写出真正具备威能的‘正气符’,言语中,也能带上一丝微弱的‘言灵’之力,可以鼓舞人心,或是震慑宵小。”
孟希鸿听到这里,终于彻底明白了。
文道修行,前期是一个纯粹的、向内求索的过程。
它不依赖外界的灵气,只看个人的智慧、德行与悟性。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末法时代,唯有文道等少数道统,受到的影响最小。
“原来如此。”孟希鸿感叹道,“那前辈您如今的‘立言境’,又是何等光景?”
提到自己的修为,云松子脸上露出一丝傲然:“到了‘立言境’,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自身之‘理’,已经得到天地正气的深度认可,一言一行,皆可引动磅礴正气为己用!
言出,则法随!寻常金丹修士,在老道我面前,说让他站着,他就不敢坐着!”
老道士吹嘘着,又恢复了那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孟希鸿看着他,心中却是肃然起敬。
他知道,老道士说得轻松,但要达到这一步,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见证了多少世事沧桑。
“多谢前辈解惑。”孟希鸿郑重地行了一礼。
“行了行了,你我之间,还客气什么。”云松子摆了摆手。
“既然要开浩然堂,光有我一个老头子也不行。你得给我找些好苗子来。记住了,收文修弟子,灵根天赋都是次要的,悟性、心性、品德,才是第一位!宁缺毋滥!”
“我明白。”孟希鸿点了点头。
他已经有了几个人选。
比如,那个在幻阵中,为了守护虚幻的村民,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宝物的青年。再比如,那个在重压之下,依旧选择将干粮分给同伴的书生……
这些人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或许就是浩然堂未来的希望。
从这里就是vip章节啦,感谢各位大大,红包晚上九点会在最新章节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