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渠工(1/2)
第133章 渠工
“多谢刘队正配合。”
见刘安如此好说话,李通心中也颇为满意。
於是扭头对著身后的巡检马铁道:“马铁,既然刘队正已移交治权,那么你便正式入驻芦镇,在此设立芦巡检衙门。
按制,你这巡检衙门可招县卒五十。
你要速速从本地乡勇之中,择选精锐,先將这县卒募满,搭起巡检衙门的架子来。
可知道?”
设立县制之后,地方的治安乃至於防备工作,都將由各地县衙负责。
东江、红岩二军,后续都將陆续撤回,不再负责地方防务。
既要承担治安,又要防备周边蛮夷,各县的县卒,自然要建立起来。
陆云想要建立的体制,是以征战为核心的军国之制,所以对於各县的兵马,自然是顶额配置。
所以新设四县,每县都给了三百县卒的兵额。
这些县卒都是常备军,由陆云供养的脱產士兵。
不过待遇方面,自然是比不了月餉三两的红岩、东江二军。
县卒的待遇,吃食方面与两支常备军没区別,都是每人一月一两银子的標准。
但军餉,则只有一月一两银子。
其实就是陆云以前的乡兵標准,只不过如今换了个名头,改为县卒而已。
一县三百县卒,其中两百人,分为四队,各自配给了县中的三名巡检,以及主管县城治安的典吏。
剩下一卒百人,则由县尉亲领,作为直属的机动力量。
如此配置下,既能兼顾地方治安,又有机动力量隨时应急,足可保一县无忧。
除此之外,日后地方各县若遇到徵召、或者敌寇入侵,需要动员乡勇参战。
这些地方县卒,也將直接转化为基层的火长,担任最底层的军官。
如此三百县卒,便是三百火长,可迅速搭建起一支三千人的乡勇大军。
军国体制之下,县卒就是深入基层的触手,能保证將地方各县的战爭潜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下官知道!”
马铁大声回应。
李通点点头,隨后道:“既然如此,那便去芦镇附近的沟渠工地吧。刘队正,还请引路。”
“是。”
刘安点点头,拍马上前,开始给眾人带路。
今年年初开始的挖渠工程,主要挖掘了三条沟渠,中、西、东三处平原,各有一条。
西原这边的沟渠,长约十七里,其中一段就经过了芦镇。
按照规划,沟渠修建之后,芦镇附近的那片芦苇泽之水,將被引入沟渠之中,进而灌溉附近平原。
而芦苇泽也將清淤围塘,从一片芦苇地变为良田鱼塘,鱼米丰收之地。
这项大工程做完,这座小镇,立刻可得万余亩良田。
为了完成这项工程,芦镇內千余移民,所有男女丁壮都被徵召,合计七百余人,都到了镇外五里处的工地干活。
此外还从周边各村镇,徵调了四千余丁壮、囚徒、俘虏,一起前来服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