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中原局势危,高太后求援(2/2)
邹大人拜了一拜,说道:“臣曾多次出使诸国,深知诸国实力,想要平定叛乱,非一时之功。”
他上前一步,说道:“臣以为只要捨去两人,就能安抚诸王之心,
事情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
高太后抬起头,看著邹杞。
邹杞:“今日之事,皆因削藩而起,削藩先由丞相朱服元开启,后由太尉接续,引发天下诸王愤懣。”
“天下诸王尾大不掉,先帝削藩当然是对的,但是臣子执行之时,操之过急,反而適得其反,也是不爭的事实。”
“叛军打著清君侧的旗號起兵,扬言要诛杀丞相朱服元、太尉高衷,若是朝廷將此二人捨去—那么,叛军就没了起兵的理由,倘若继续叛乱,就是不得人心—”
“住口!”
高太后暴怒,指著邹杞斥道:“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邹杞下跪道:“太后,臣这是为朝廷分忧啊!”
“纵使捨去二人,叛军也不见得会退兵,但可以收拢其他诸王之心,如隔岸观火的楚王、代王等宗室,若是他们站在朝廷这边,朝廷实力大增—”
“別说了!”
高太后怒道:“你这是要我杀朝廷栋樑,还有自己的亲弟?你是何居心!”
“太后!太后!”
邹杞近乎哭腔,“臣是为大周著想,哪来的私心呀!”
“朱服元是削藩的始作俑者,他不死,诸王之心不安,至於—高太尉!”
邹杞掏出一份奏疏,“太后,高衷假公济私,利用职权之便打压异己,捏造事实嫁祸诸王,诸王恐之!”
“包括迟老將军之败亡,罪责皆在於他貽误军机,拒不救援,如今又弃城而逃,梁城危矣,有他在,朝廷危矣呀~太后!”
“滚出去!”
高太后將奏疏摔在地上,指著大门吼道:“滚出去,今日你所言,权当没听过,
滚!”
“太后心”
“滚!”
“哎!”
邹杞无奈退走之后。高太后强压著怒气,捡起地上的奏疏阅览,结果越看越心惊。
这才发现,她的好弟弟背著她这个太后,竟然做了这么多蝇营狗苟之事,她就算再蠢,也明白亲弟已经惹起了眾怒。
特別是眼下叛军势大的危急关头,如果不有所行动,必定不利於自己的统治。
可那是她亲弟弟!家里的顶樑柱,怎么可能下狠心。
左思右想,无奈之下,高太后只好前往紫辰宫,寻求国师董泌的帮助。
国师董泌仍旧端坐大殿之中,只是周身散发的气息愈发縹緲,给高太后一种,下一刻便要羽化登天的感觉。
她与董泌相向而坐,嘆口气,询问道:“敢问国师,如今朝廷兵败,叛军兵势更盛,
可还有应对之法?”
董泌长须飘飘,神情古井无波,回道:“贫道寿元將尽,敌军非一日可退,难吶~”
高太后焦急神色,俯身而拜道:“国师修为通天,定有妙计,请国师相救!”
董泌嘆息道:“当年竇氏乱国,贫道修行於楚越深山之中,先帝不畏艰险,三顾三请,感激厚恩,遂下山辅佐,除竇氏,定乾坤,治民生,迄今数五十有三年矣—”
“贫道老朽之躯,便再为国朝出山一次。”
高太后笑顏:“多谢国师大义!”
董泌:“贫道愿前往梁城镇守,拖延敌军,但贫道寿尽在即,还请太后早做打算。”
“国师可还有建议?”
“凉州刺史薛光轨,向来听调不听宣,见朝廷势弱,只怕反叛就在眼前,需要提防。”
“益州刺史万定昌,一向胸无大志,可以择而用之。”
“扬州將来有兴盛之机,只是眼前疲弱,而交州偏远民不服从教化—”
“楚国墙头之草—代国有雄霸之势—”
国师將大夏各地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像是交代后事。
高太后一想:“并州刺史杨浑如何?”
董泌沉默一二,说:“并州杨家乃皇后亲族,可传召入京勤王,只看太后如何取捨。”
意思是说,你高太后一旦倚重并州杨家,那將来大夏的话事人可能就不是你高家了。
高太后闻言,“明白了,多谢国师。”
高太后离开紫辰宫,一路无言,回到自己寢宫沉思许久。
苏公公这时走进来,手里捧著一封奏报,“太后,大喜呀!”
高太后一惊,“喜从何来?”
苏公公呈上奏报,笑道:“蓟北王周方,继击垮草原两部,斩杀北境叛王周艺以后,
又进兵新武国,攻入新武城,周参自尽而死,已经为朝廷收服新武郡,正上书给太后和天子报喜呢!”
早先,周方收服涿南国的奏报已经上报京城,派去宣读赏赐的使臣应该快到北境,结果收服新武国的奏报又送来京城。
“哦!”
高太后拿过奏疏一看,露出笑容:“周方真是有能耐,中原战局一片倾颓,他一支孤军在北境,反倒高歌猛进。”
苏公公笑说:“而且这周方呀,还是个忠厚人呢,接连拿下两郡之地,俘虏了两位王妃,第一时间就派人上报朝廷,可难得~”
面对中原沦丧,数十万大军覆灭的阴影,她对区区两郡之地的得失,说重视,也没那么重视,说道:“嗯,同周艺的妻妾子女一样,周参的女眷一律贬为庶民,择日押送京城圈禁。”
“命周方再暂领新武郡太守,可临时自置僚佐,再给些例行的赏赐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