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合兵(1/2)
“宪和,给二位壮士换身行头,从今日开始,他们编入你的麾下。”
简雍道:“好,二位跟我来吧。”
离开地牢后,简雍带著二人去到府库,寻了两身皮甲。
阎柔脱下了胡服,卸下毛毡。
虽是换上了甲冑,可披头散髮仍是不改。
刘备没强求,边塞人都有各自的习惯。
就是如今关城中还有不少乌丸兵,生活习性也与汉人大不相同。
诸如,但凡有兄弟同在行伍,则难免说及兄死弟继,妻后母,娶寡嫂之事。
这些汉地人难以启齿的习俗,在边塞却是习以为常了。
翌日清晨,从南面的军都县奔来邮驛。
“居庸將士开门,蓟县奔命书来!”
刘备闻讯后与张飞对视一眼,边地紧急文书,便称奔命书。
既是从蓟县来的,想必是汉军援兵將到了。
“益德,隨我去迎援兵。”
城门大开,满城二百名守军夹道欢迎。
秋冬多雾,清晨不见太阳,只听得远方有鼓吹之声。
在晨雾下,汉军行进至居庸关前。
这一千人都是装备精良的骑士。
那些骑著高头大马的精兵,满身玄甲,马套马鎧,威风八面,和刘备麾下的奔命兵宛若天壤之別。
张飞仔细一瞧,纳闷了:“大兄,来的怎么都是乌丸、鲜卑兵。”
刘备倒也不奇怪:“这便应当是大名鼎鼎的渔阳营了,令光武皇帝讚不绝口的幽州突骑,其实大半都是胡兵。这些胡骑部队是汉军骑士的绝对主力。其中精锐者,皆戍守在京师长水营。”
“看,不止渔阳营,还有步卒呢。”
远望去,铁骑洪流之后,徒卒队伍第次而来,步兵肩扛破旧楯牌,气势要也比渔阳营差得远。
大多数郡兵、奔命兵、驰刑士都隶属於『徒卒』的行列,即没有鎧甲保护的步兵,穿甲的则叫甲兵。
有甲和无甲在战斗中的表现完全是两个档次。
昔日陈汤云:“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汉家能对抗胡人的优势就在於甲冑和武器。
但隨著时间推移,汉地的技艺源源不断的传播到草原,使得游牧民族掌握了精巧的冶炼技术,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
刘备念此,颇为担心。
两年前的那场大败,给鲜卑送去了三万套玄甲,外加不少马鎧。
看汉军集结的架势,估计是想收復代郡、上谷。
可真要在野外决战,以汉军目前的状况来看,真能取胜吗?
思虑时分,队伍中央立起了刘虞的大旗。
待到刘虞羽盖车来到刘备面前时,刘备拱手道:“见过州君。”
刘虞身侧的小吏道:“平日叫州君、明使君都无妨,战时则该叫州將了。”
刘备望向那吏员,三十上下,身材高大,外貌粗獷,穿著一身崭新的盆领铁鎧,颇有几分威风。
“齐周,玄德是此战功臣,不是寻常武夫,不得无礼。”
刘虞下了车架,拱手道:“玄德,这位是幽州武猛从事,精通幽燕兵事,就是话粗了些,莫要见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