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条件交换,朱棣的震惊!(2/2)
向父皇朱元璋要人,比向要其他东西风险要小得多。
朱元璋虽然猜疑心重,但对於儿子们发展封地,只要不威胁到中央政权,一般是支持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够持续为朝廷提供粮食供应,父皇很可能会默许他的发展,甚至给予更多的支持。
朱桂深知,在这个时代,人口就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有了人口,就有了生產力,就有了税收,就有了兵源。而移民政策,对於当时的大明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此时的大明,正处於建国初期的恢復阶段。
由於元末的长期动乱,加上小冰河期的影响,许多地区都面临著严重的人地矛盾。
北方一些地区,由於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苦。
而南方一些地区,虽然相对富庶,但人口密度过大,也存在著各种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將一部分人口迁移到琼州府这样的新开发区域,对於缓解內地的人口压力,对於开发边疆地区,都是有利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移民到了琼州府之后,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这对朝廷来说也是一种德政。
朱桂看著朱棣,继续解释著移民的好处:“四哥,这些移民来到这里之后,不仅能够开垦更多的土地,生產更多的粮食,还能够带来各种技术和经验。他们中有农民、工匠、商人,都是建设这里所需要的人才。”
朱棣听著朱桂的解释,心中也在快速思考著这个提议的可行性。
从朝廷的角度来看,能够每个月获得十万斤粮草的供应,这对於解决北方的军粮问题,对於应对可能的蒙元威胁,都是极其重要的。
而朱桂要求的移民,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符合朝廷开发边疆的政策。
琼州府地处南海边缘,一直以来都是朝廷比较忽视的地区。如果能够通过移民政策,將这里开发成一个繁华富庶的地区,对於大明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更重要的是,朱棣从朱桂这几天的表现中,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个弟弟的能力和忠诚。
朱桂在琼州府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为大明增光添彩,没有任何不忠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支持朱桂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在为大明培养一个重要的后方基地。
朱棣想到了北方边境的严峻形势。
虽然大明建国已经二十多年,但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依然存在著威胁。
每年为了维持北方的军事力量,朝廷都要费大量的粮草和物资。
如果琼州府能够成为一个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那对於减轻朝廷的负担,对於加强北方的防务,都是极其有利的。
“十万斤!”朱棣忽然激动地重复了一遍这个数字:“十三弟,你说的是每个月十万斤粮草?”
朱桂肯定地点了点头:“没错,每个月十万斤,而且可以持续供应。只要朝廷需要,我保证不会断供。”
朱棣听到这个承诺,简直欣喜若狂。
十万斤粮草,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北方,这些粮草足够维持一支相当规模的军队一个月的消耗。
有了这样稳定的粮食供应,父皇再也不用为北方的军粮问题而发愁了。
想到父皇朱元璋经常为粮食问题而愁眉不展的样子,想到那些因为缺乏军粮而不得不推迟的军事计划,朱棣內心的激动简直无法言喻。
如果能够解决粮食问题,大明的很多困难都將迎刃而解。
朱棣重重地拍著朱桂的肩膀,用力得让朱桂都感到了疼痛:“十三弟,你真是立了大功啊!这十万斤粮草,能为父皇解决多大的问题,你知道吗?”
在巨大的喜悦面前,朱棣几乎完全忽略了朱桂提出的移民条件。
在他看来,只要能够解决粮食问题,其他的条件都是可以商量的。
移民琼州府?这有什么问题吗?完全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