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旧友(1/2)
望著眼前空荡荡的房间,淳于越的眼中闪过一丝不舍。
原有的奴僕已经被尽数遣散,偌大的宅邸,如今只剩下淳于越一个人。
再过不久,他也要离开这里了。
说起来,这座宅邸还是他成为长公子扶苏的师傅时,皇帝特意赏赐给他的。
房间的案牘上曾经堆满了竹简,但此刻,它们都不见了踪影。
自从皇帝採纳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的命令后,整个咸阳的官吏纷纷行动了起来。
官府先是在各处城墙、渡口、乃至市肆处张贴告示,要求百姓限期上交家里的禁书。
紧接著,又大力鼓励百姓告发家里窝藏《诗》、《书》、《礼》、《乐》、《春秋》等禁书的人,举报者有赏。
被举报的人,大多都是被强制迁移至咸阳居住的原六国之人。
毕竟,大部分普通百姓,脑子里想的只有如何填饱肚子,根本没有条件去读书识字,置办书籍。
只有原六国之人,才会想方设法地保留其所在国家的史书,並期待著有一天能够光復故国。
这些人的行为,极大地加剧了朝廷的危机感。
近几天,淳于越曾不止一次看见全副武装的秦军士卒,径直闯入房间抓人。
秦法严苛,等待这些人的將是极其悲惨的下场。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遭受黥刑,承担筑城、舂米等苦役,永世不得翻身。
由於他是长公子扶苏的老师,因此,负责收缴禁书的官吏,对他的態度可谓是恭敬。
趁著焚书的命令还未正式颁布的间隙,他与叔孙通、伏胜等一眾儒生博士,將儒家的许多典籍尽数誊抄了一遍,並遣人將这些誊抄完毕的书籍,偷偷送到老家藏起来。
淳于越將目光从驴车上打包好的行李上收回,长嘆一口气,语气中满是担忧:
“唉,也不知道长公子怎么样了!”
在淳于越等一眾儒生博士眼里,扶苏就是儒家苦求不得的“仁君”典范,他心怀百姓,时常感念民生多艰,时常上书劝諫皇帝轻徭薄赋,珍惜民力。
从担任扶苏老师的那一刻起,淳于越便不遗余力地给扶苏灌输“仁义”的思想,並时常以《论语》里“克己復礼为仁”以及“樊迟问仁”等作为例子。
淳于越真切地希望,扶苏能够施仁义,行王道,放弃法家的那套“霸道”思想,与民生息。
而扶苏这位弟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身体力行,以极高的道德標准来要求自己。
为了反对焚书,扶苏不惜捨生取义,通过死諫的方式劝说皇帝收回成命。
儼然已经成为了一名拥有古之遗风的谦谦君子。
就在这时,只听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打断了淳于越的思绪。
“进来!”
话音落下,只听『吱呀』一声,房间的门被推开,来人並不是被淳于越派去长公子府的小廝,而是同为儒生博士的叔孙通。
叔孙通留著山羊鬍,身上的儒袍散乱,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气,看上去颇为狼狈。
在招呼叔孙通坐下,並亲自为其送上一杯热水后,淳于越这才出言询问道:“出什么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