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南国文坛》和张燕琳女士(2/2)
第二次读《论青年作家张启民的两部中篇小说》,张启民得到了一个启发:对於悬疑小说这个题材,自己看似还是可以再写一两部小说的。
但是,接下来写什么好呢……
现在,张启民对《论青年作家张启民的两部中篇小说》的作者“贺少俊”这个人很感兴趣,如果贺少俊在燕京的话,自己將来再去燕京的话,或许有机会是可以见到贺少俊本人,並与之交流的。
阅览室里,又到了一批新的杂誌和报纸。
张启民惊讶地发现,就在他熟悉的杂誌架上,有一本新到的杂誌:《南国文坛。》
《南国文坛》是一本新刊物,创刊於1987年,到1988年1月才满一年。
图书馆征订1988年杂誌的时候,在周军的建议下,增加了文学刊物的数量,刚创刊满一年的《南国文坛》就是增订的杂誌之一。
前一世,张启民曾很多次看到过《南国文坛》,但却从来没有翻阅过。
但现在,张启民对《南国文坛》感了兴趣,他取了杂誌,到桌边坐下,读了起来。
此刻,张启民还不知道《南国文坛》。
在张启民的前一世,《南国文坛》是桂省文联主办出版,面向全华国发行的一本专业性文学评论杂誌。
《南国文坛》以“理想人文,批评前沿”为宗旨,致力於学术批评,其文章的转载率一直位於华国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类期刊前列。
在接近世纪末的时候,《南国文坛》迅速声名鹊起。
它关注文化现象,特別是一些创新栏目:“批评论坛”、“个人锋芒”、“现象解读”的开设,让它走到了华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前沿,被誉为“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论阵地”之一、“文坛的批评重镇”。
这本在华国国內,学术和文艺评论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杂誌,培养出了一批文学评论家。
判定一部文学作品的权威是文学评论家,而《南国文坛》是一本培养文学评论家的杂誌,是文学评论家的摇篮。
所以,已经成为《南国文坛》主编的张燕琳女士,更是被圈內人戏謔为“文坛教母”……
现在,是1988年2月1日。
张启民好奇地翻开创刊才满一年的1988年第一期《南国文坛》。
首先是目录,都是一些对文化现象发表观点的文章题目,张启民的目光往下扫去。
突然,张启民的眼睛一亮,就在目录的最下面,他看到了一篇文章的题目:
“论《河边的失误》的文学风格”
署名:张燕琳。
张启民继续怀著一颗好奇心,翻到了文章所在的页码,读了起来。
这是一篇对《河边的失误》的评论文章,文章篇幅很短,只有一千多字,却集中討论了《河边的失误》的语言风格,认为作者在小说中用了“多视角”的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讲述故事。
很明显,这篇文章的语言还是稚嫩的,远没有达到《文学评论》上的贺少俊的文笔水平。
读著这篇还算是文学评论的文章,张启民更多的感觉是,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篇“读后感”,或者就是一篇“读者来信”……
合上《南国评论》,张启民突然想起了自己从燕京《当代》编辑部带回的那些读者来信。
里面有一封来自桂省的……那个给自己写信的人的姓名,似乎……就叫张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