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先进个人颁奖大会(2/2)
含笑对领导致意,接过奖状奖章,从容走下台。
讚赏、嫉妒、怀疑的目光中,高科长神情自若。
李二河不禁暗暗讚赏。
不愧是下派的领导,见识和气度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高科长欣赏著手中的奖状时,眾人归心似箭。
两个钟头的颁奖会议即將结束,眾人终於能回办公室喝茶看报,歇息下。
钱主任的小眼神时不时瞟著李二河。
原本以为自己的得力爱將,將要发光发彩。
那李二河將成为自己的最大对手,威胁自己的前途。
好在,李二河並没有获得先进个人奖。
钱主任的地中海脑门,更加闪亮。
“同志们,大会还要颁发最后一个奖项。”
主席台上的主持人严肃沧桑的声音,將眾人飘走的心绪拉回来。
以往的颁奖会中,並没有这样的安排。
“你们知道是什么奖吗?”
“周姐,你不是秘书吗,你该知道的。”
“我確实不知道,秘书也分不同职责,我只知道这次获奖名单保密极严。”
几名参会女同志小声討论。
“下面颁发特別贡献奖。”
贡献奖?
钱主任参加过好几次颁奖会,这是首次全新设立的奖项。
他並不认为有人配得上“特別”二字。
“获奖的是李二河同志。”
李二河?
眾人的都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具体的事跡早已忘却。
李二河在孙红英讚赏的目光中站起。
全场的疑惑的目光投来,隨后大部分人的疑惑更深:
“好像哪里见过?”
“周姐,这就是河流体操讲解图上的那个人啊。”
“没错,年轻有能力,真厉害。”
“周姐,散会后赶快找孙科长介绍,去晚了都排不上队了。”
李二河脸色平静地走上台,刚想接过奖状,主持人念道:
“李二河同志,申报高效捕鼠笼、新式中药柜、金丝避瘟囊、民用熏蒸箱等发明,同时与妻子二人共同开发河流体操,
对区里各部门的工作,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评审委员会特地设立此奖,表彰李二河同志的贡献。”
台下眾人爆发出惊人的掌声。
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或许对李二河本人相貌没有多大印象,但大多数人都用过金丝避瘟囊防治流感,更不用说这段时间各部门都在跳河流体操了。”
李二河微笑著从主席台上眼含讚许目光的领导手中,接过奖状,对场下所有人鞠躬。
刚想走,被领导喊住。
“李二河同志,简短说两句,激励下同志们。”
盛情难却,他咳嗽两声,声音明亮道:
“感谢领导將此奖颁发给我,上半年我能取得工作成绩,离不开高科长、孙科长、钱主任的栽培与信任,
同时也离不开同仁堂洪悦等人的帮助,我一定会继续发光发热,做出更大贡献。”
李二河鞠躬致谢,缓缓走下台。
高科长脸上掛著笑容,暗忖李二河不愧是大领导看中的人,工作能力如此出色。
孙红英眼神中充满期待,不久后“劳卫制”的试点工作即將开展,她庆兴当初找李二河是明智之举。
钱主任脸上阴晴不定,瞄著李二河的眼神,忽明忽暗。
他有点后悔在李二河进入居民小组的决议上,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如今李二河获得重要奖项,对钱主任来说,如芒在背。
李二河回到座位,只听见孙红英愉悦的声音:
“二河同志,以后我这还有很多任务需要你的帮助。”
他看向充满期待的孙红英,淡淡点点头。
望著手中的奖状,李二河只感觉周围好奇讚许的眼光中,有几缕寒光投来。
不被人妒是庸才。
李二河管不了他人的想法。
片刻后。
颁奖大会结束,眾人陆陆续续离开会堂。
一大妈、孙红英、高科长等人围在李二河身边。
几人有说有笑,谈论著获奖心得。
几名年轻的女青年走进近孙红英。
“孙科长,你旁边的是李二河?”
“是啊?”
孙红英疑惑答道。
“我们科室的周姐想认识下,能不能……”
孙红英作为过来人,秒懂机关內部婚姻自行消化的道理。
“抱歉,他即將结婚了。”
几个女青年失望而回。
记者小刘凑上来,微笑著询问李二河获奖的心得体会。
李二河刚想回答,远远望见邻居领著锅头跑来。
家里出事了?
难道是陈正明出事?
锅头眼睛通红,跑到身前,哽咽说道:“叔叔,快去救我娘。”
“出什么事?慢慢说。”
锅头声音断断续续道:“爷爷打我娘,我娘都出血了!”
李二河忙拉著锅头往家跑。
身后一大妈面色紧张,快步跟隨。
记者小刘收起纸笔,面露喜悦,狂奔而去。
“小刘,你去干什么?”
孙红英很是不理解。
小刘边跑边扭头答道:“二河同志的感情问题,很多听眾很关心呢。”
孙红英听后脸上生起一丝鄙夷。
家丑不可外扬,小刘做事未免太过了吧。
孙红英一脸不屑地离去。
-----------------
刚迈入四合院大门,就听见北屋传来的阵阵咳嗽声。
其中夹杂著女人的吼叫声。
“嘭!”
李二河猛的推门而入。
陈正明侧臥在炕边,半截身子露在炕外,止不住的咳嗽。
一旁,柳秋如坐在地上,双手扶著地,大声喘著粗气。
李二河绕到她身前,脸上留著红彤彤的手掌印,嘴角流下一丝血痕。
额头上,一小块血疙瘩已成深红色,附近的髮丝带著黏稠的血滴。
“怎么回事,跟我说说。”
柳秋如扑在他怀中,眼神目光如炬,久久没有说话。
炕上陈正明的咳嗽声更加猛烈。
“你……俩……滚……出,咳……”
隨后感到的一大妈、记者小刘看到地上拥抱的李、柳二人,都沉默不语。
这样的家庭闹剧、悲剧,他们都见过太多。
正当几人思绪乱飞时,一个声音从门外传来:
“小李,你家昨天借的五块钱该还了。”
三叔刘长静拿著纸步入屋中,环视左右后,平静摊开纸道:
“你看,这是借据。”